前段时间协和的4+4以及董小姐的事让大家对医生的履历有了特别关注,有医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水过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努力走到这个岗位的,直接在身上挂了个“5+3+3+5”的小牌子。
意思就是5年本科,3年研究生,3年博士生,5年的规培,一共16年才能拿起手术刀为病人手术,这种基本上都是有真才实学,且经验较为丰富,比起4+4靠谱多了。
也因此很多网友开始学校看医生的简历了,有人就总结了一些自认为很实用的看病求医经验,主要是针对挂号选医生方面的:
挂号经验:
1,很年轻职称就很高,简介里面一大堆科研成果的大概率是靠科研飞升了,临床经验很差;
2,特别老已经退休返聘的,大概率退休后不会继续学习更新知识,部分治疗方案会老化;
3,中年人,副高职称,简介里出身较好的医学院,主要强调自己临床经历而不是科研经历的,大概率靠谱,是扎根临床一线的人;
4,已经担任管理岗位行政职务(比如医务科等),那这个人大概率长期驻扎行政楼,临床经验一般。30多40岁,还是主治,但是你看病的时候他总能一针见血指出你的问题,也不随意开药开检查,这种就是扎根临床的老实人,时间都给了病人,自己耽误了职称。
适用于大部分普通三甲医院。
其实有过就医经验的人就会知道,这位网友的总结确实挺实用的,医学这行,科研和临床就像两条腿走路,有些年轻医生,靠着科研一路飞升,临床经验却没跟上。就好比一个厨师,菜谱背得滚瓜烂熟,却没咋进过厨房炒菜,手艺肯定差点意思。
咱去看病,更希望遇到能一眼看透病情、手到病除的,光有科研理论,实际操作不行,那可解决不了咱的病痛。
而那些中年副高职称,出身好医学院还强调临床经历的医生,就比较靠谱。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又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多年,见过各种疑难杂症,就像老司机,啥路况都能应对,咱把健康交他们手上,心里踏实。
而那些中年副高职称,出身好医学院还强调临床经历的医生,就比较靠谱。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又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多年,见过各种疑难杂症。就像老司机,啥路况都能应对,咱把健康交他们手上,心里踏实。
还有就是担任行政职务的医生,可能行政职务较高,但他们在行政楼忙管理,脱离临床一线久了,看病经验自然比不上天天泡在病房、门诊的医生。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三四十岁还是主治的医生。他们医术不错,能精准找出问题,还不乱开方、乱检查,他们把时间都花在病人身上,没时间搞科研、发论文提升职称。
其实这部分人才是真正的 “老实人”好医生,一心扑在治病救人上,却在职称晋升上吃了亏。
咱普通患者去医院,就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医生,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医生的背景,不能光看职称高低。
图里这些经验,能帮咱少走弯路,也有人说最后一条会得罪大佬,其实我们更希望医院也能更合理地评价医生,别让那些扎根临床的好医生被埋没,让真正有医术、有医德的医生被更多人看到,这样咱看病也能更安心、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