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旋律·传承之音——致敬中外经典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近日在上音歌剧院歌剧厅举行。作为“上音学科建设成果展演季暨2025上音歌剧院春季演出季”的室内乐演出之一,本场音乐会也是上音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艺术指导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展示。音乐会当晚,上音副院长陈云、统战部部长吴学霆及校内外专家教授、师生等莅临观看本场演出。
音乐会曲目以时间为轴,精心设计“古典之韵、浪漫之声、印象之彩、现代之潮、重唱之魅”五个篇章。曲目形式多样、风格鲜明,涵盖中外艺术歌曲、咏叹调、歌剧重唱、民歌等,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六位参演音乐家是来自上音声乐歌剧系美声、民声、艺术辅导和表演四个教研室的教师,沈辛怡、崔岚、刘恋、周正中、陈京蔚、陈家坡,他们精心准备作品,演绎各具特色。
沈辛怡饱含诗意的钢琴演奏在声乐与诗歌间架起艺术桥梁。“演唱与钢琴的默契配合,音乐与诗歌的完美交融,演员与观众的心弦共鸣,是音乐会带给我们的完美聆赏。”沈辛怡谈到。
崔岚精准到位的钢琴演奏为作品构建出丰富的层次。“当全场齐唱《灯火里的中国》时,带给演员与观众的感动无以言表,这样的瞬间会一直激励着我们携手同行。”这些年在教学工作之余,崔岚不断在舞台上挑战自我,坚守教学的严谨风范并忘我地展现表演的极致魅力,使理论、教学与表演有机而良性地循环,在课堂与舞台上践行对艺术的执着。
刘恋挑战了她20多年来一直想攻克的作品,她充满戏剧张力的嗓音将作品诠释得淋漓尽致。“从每一个动作、眼神、表情、角色等,花的功夫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歌剧片段。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作品迎接不同的挑战。”
周正中以醇厚动人的音色完美展现了抒情魅力;陈京蔚深沉内敛的处理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味;陈家坡以生动鲜活的方言充分呈现民族特色。“将教学所感、所想与演唱相结合,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陈家坡说。
这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从民族特色乐章到西方经典之作,从巴洛克时期的庄严神圣到现代作品的蓬勃活力,既是对音乐传统的崇高致敬,更是对艺术创新的精彩诠释。青年教师们不仅延续了艺术的传统血脉,更以当代视角为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场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音乐会亦是一堂具有上音特色的音乐思政课,让经典旋律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实现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声琴共鸣。
观后感
张孜乐(音乐学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让我十分惊喜的是两位钢琴艺术指导教师给予了音乐会式的歌唱情境化、语境化的能力。通过音乐会我们看到,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我们足够的底蕴和自信,与西方经典作品展开对话。而所谓“传承之音”,也并非仅仅是对作品文本形态与表演技法的表层沿袭,更是声歌系青年教师们通过对声乐艺术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审美认知和情感表达的体认中,不断给予声乐教学与表演更多可能。
李任轩(声歌系民族声乐专业本科生、本场字幕工作人员):音乐跨越了地域与时空的界限,以音符为纽带,诠释了“音乐无界,美美与共”。音乐抹平了经纬的刻度,瞳色各异的人在今晚看到了同一轮明月,琴与歌的余韵奔涌成同一曲潮汐,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美好愿景。
Anna Shatilova柯安娜(声歌系美声专业博士研究生):我在这场音乐会中受益良多。不仅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声乐作品所呈现的多样性与魅力,也重新思考了“声音如何传达内心”的问题。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启发,也是一种心灵的触动。
来源:声歌系
撰稿:杨淇棋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