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开年,汽车行业便掀起“全民智驾”、“智驾平权”的热潮。2025上海车展前夕,行业主管部门出手给智驾降温,规范宣传用语。一时间,不少主机厂、供应商连夜修改PPT、更换宣传物料。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应该是为数不多没有修改发言稿的车企领导,不同于多数车企原本聚焦智驾技术的炫技式传播,他一开始就将演讲核心锚定在安全领域。
2021年开始出任吉利集团CEO的淦家阅,是汽车行业高管中最年轻的面孔之一,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阿甘”的花名,因为阿甘信守承诺、执着地奔跑,坚持目标到底。
作为一位十分年轻的80后掌门人,阿甘既保持着对技术的敏锐洞察,又深谙制造业的本源规律。他提出的“全域AI”战略不仅指向智能驾驶,更延伸至生产制造全链条:通过AI算法优化供应链响应速度,使新车研发周期缩短30%;在杭州湾基地,AI质检系统可识别0.02毫米级瑕疵,良品率提升至99.9%。这种将AI技术深度植入组织肌理的做法,正是吉利"元动力文化"的典型实践——鼓励员工通过AI工具自主创新,并根据业务自定义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人才培育层面,阿甘打造的"铁军"组织模式成效显著。吉利通过"打胜仗"机制选拔干部,要求各级管理者在元动力平台主动认领技术攻关任务;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践行"创业者文化",激励一线员工提出降本增效方案。这种将组织活力转化为技术创新动能的模式,使得吉利在三年内完成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体系重构,新能源渗透率从2.7%飙升至49%。
正如阿甘在车展现场所言:"汽车行业是场马拉松,质量是1,其他都是0。我们用AI提速,但绝不用AI替代对安全的敬畏;我们拥抱变革,但始终以造车人的匠心守住底线。"这种将传统制造业智慧与数字化管理哲学深度融合的文化基因,正是吉利在新能源赛道快速崛起的底层密码。
安全至上 知行合一
2025年,车企蜂拥到智驾赛道上花式炫技,阿甘却带领吉利主打“安全平权”。3月初,吉利发布千里浩瀚系统,将“安全平权”与智驾平权并重;3月底阿甘在行业论坛上呼吁“安全平权才是真正的平权,安全是技术发展的底线”;4月中旬吉利直播实车碰撞测试,以实际行动展现安全方面的硬核实力。
4月16日,吉利银河E5(参数丨图片)在奥地利TECCON试验室成功挑战了难度极高的50km/h正面中心柱碰测试。50公里时速的中心柱碰测试标准,是行业标准35公里时速的近1.5倍,这也意味着车辆在撞击时,产生的能量也要翻一倍,对车身结构、电池防护、乘员舱完整性的考验呈指数级增加。这场直播不仅展示了银河E5硬核的安全实力,更让背后的“神盾短刀电池”成为焦点。
在此之前,吉利银河E5获得欧洲ENCAP和澳洲ANCAP双“五星安全”的最高评级,并在同类测试中,综合成绩排名中国品牌第一。此前,吉利银河E5已经获得了中国六维电安全、东盟新车5星安全(ASEAN NCAP)的认证。
2025上海车展,吉利全球首发科技硬核SUV——银河战舰。在这款新车上,吉利对“不失控、不自燃、不失联、不沉没、不碰撞”的五大安全技术进行了极致探索,如通过AI数字底盘实现4毫秒级失控干预,反应速度超越人类极限25倍,让这款硬核SUV能够“上山下海、天地一体”。
上海车展前夕,工信部发布最新电池安全要求,首次把“不起火,不爆炸”升级为了强制性要求,被行业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这份“史上最严电池国标”,令部分电池企业压力山大,甚至在行业主管部门摸底时强烈要求延后一年实施。
但吉利已经提前交卷,上述直播碰撞测试也是神盾短刀电池的全球首测,是行业首个达到“新国标”标准的电池。在吉利,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只是一个底线要求。测试标准远超国标,这是吉利研发测试的常态。在吉利的标准中,电池必须经过全场景极限工况的36项安全测试,其中23项电池包级测试超新国标,还有13项电芯级测试超新国标。
电芯方面,神盾短刀电池的电芯长度更短,内阻更小,并采用了湿法双涂层隔膜。在测试中,吉利以超国标8倍的标准,用8根直径5mm的钢针,同时穿刺并保持1h,做到了电芯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
吉利的电池浸水标准是“新国标”的48倍,且使用的是侵蚀力更强的动态海水;电池包不起火、不爆炸、过温、过流、过充、外部短路的保护测试要求都高于“新国标”20倍;电池外部火烧时长标准是“新国标”的1.5倍。
还有一些测试项目,诸如电池包的底部球击、刮底测试、踩踏测试等12项内容,并不在“新国标”的要求范围内。但为了彻底解决用户担心的电动车底部剐蹭带来电池损伤等问题,吉利一直将这12道硬关卡纳入测试范畴。
在吉利内部,权威性最高的集团1号位会议,不是别的,而是“总裁质量例会”。带头召开这个会议的阿甘,在质量方面毫不留情面。在近期召开的"总裁质量会"上,他再次强调质量管控人人有责的理念:“质量问题必须上升到'敌视'高度,要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机制。”
“想把安全做好,有正确价值观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好。把安全做好很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阿甘认为,安全不是设计、质量等某一环节或某个部门的问题,而是涉及企业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要贯穿始终。
安全至上的口号人人都会喊,车企的车间里都挂着“质量安全是企业生命线”等鲜明的标语,但最终贯彻落实却千差万别。安全问题在吉利能贯彻到每一个环节,首先是因为这是“一把手”工程,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强大的执行力,这与阿甘执掌吉利三年间践行的"铁军文化"密不可分。
“铁军团队”+“元动力平台” 双向驱动
2021年,阿甘刚刚担任吉利汽车集团CEO时,董事长李书福问他怎么做新能源汽车,他回答了九个字:“选对路、用对人、分好钱”。
选对路方面,面对新能源转型的大趋势,过去三年在品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吉利拼命提升效率,把电动化和智能化两场战役,放在一起打。“我们是从全生态同时布局,包括电子电气架构、三电系统和智能化等一起布局。”阿甘坦言。
电子电气架构,2021年吉利发布GEEA 3.0电子电气架构,现在所有新车都是基于3.0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底座打好后既能保证新品快速推出,还能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
电池领域,吉利回归第一性原理打造动力电池安全最优解——神盾短刀电池。电驱方面,吉利打造11合1的智能电驱系统,树立电驱系统新标杆。
智能化方面,吉利是行业里为数不多的坚持全栈自研的整车企业。智能座舱领域,吉利自研Flyme Auto座舱系统,独创小窗模式、一镜到底、如然空调等功能,刷新车机系统的使用体验。
智能驾驶领域,吉利今年发布“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具备L3级水平。算力方面,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达23.5EFLOPS,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结合750万辆L2级车辆积累的百亿公里数据及自研AI-Drive大模型,形成了“数据生成-算法训练-算力支撑”的闭环体系。
“用对人、分好钱”方面,阿甘一直坚信 “没有人就什么都没有”,走马上任后他提出“要用更大的力度让员工从打工人向合伙人转变”,并很快落地执行。
一方面,用对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践行"创业者文化",激励一线员工提出降本增效方案,员工有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必有奖励。同时,通过"打胜仗"机制选拔干部,要求各级管理者在元动力平台主动认领技术攻关任务。
另一方面,分好钱让员工的努力付出得到及时回报。吉利拿出3.5亿股股权给予万名员工,这是中国汽车史上“手笔最大”的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让更多的核心员工从“打工人”蜕变成为“合伙人”。这份名单原本计划1000多人,阿甘将名单扩大十倍到10884个人。
2021年6月,阿甘走马上任后不久,吉利内部便正式上线回响社区,这是吉利元动力的线上践行平台。“元动力”是吉利企业文化的核心,早在2009年,李书福董事长发表《元动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的署名文章,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员工的精气神代表企业的精气神。
回响社区将元动力工程的实践阵地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既广开言路,让每一位员工有同等机会表达心声,发表观点提出建议;又通过“权威回复,权威解答”的运营机制,充分调动全集团资源,快速响应和解决问题。
回响平台上线运营近2年的时间里,解决了员工提出的1万余个问题,发布了10万篇帖子,访问量达到了1亿次,已经成为吉利元动力工程实践的重要平台。曾有员工在回响社区写过近2万字的内容给阿甘,直指项目中的痛点。
激励到位、广开言路、上下沟通机制顺畅等一系列激活组织活力的举措下,吉利团队效率提升明显,敢想敢干,从雷神动力到九大龙湾行动,再到2023年吉利银河品牌发布,一出手就是2年7款新车的节奏等,吉利“铁军团队”愈战愈勇,战斗力令业界刮目相看。
“全域AI” 智取未来
在组织活力与技术创新的双向驱动下,从2024年开始,吉利迎来新一波爆发期。产品端,吉利发起史上最强的新能源产品攻势,尤其去下半年以来,平均每两个月一款重磅新车投放市场,快速覆盖新能源主力细分市场。销量上,推出不到两年的吉利银河爆款频出,2024年斩获49.4万台销量,同比增长80%,远高于行业34.5%的增速。
得益于新能源车领域的强势突破,2024年吉利集团共销售217.7万辆,同比增速32%,位居国内车企第二名;营收2402亿元,同比增长3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5亿元,同比增长52%。今年一季度,吉利集团共销量94.66万辆,同比增长31%。新能源销量46.34万辆,同比大增83%,新能源车渗透率达49%。
新能源全面转型,这是近年传统车企纷纷立下的flag,也是份外艰难的一仗,吉利用三年时间打下来了,而且成绩斐然。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这是阿甘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一个方向确定无疑:“全域AI”。
3月底的2025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阿甘介绍吉利正在推行“全域AI”:“从汽车的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等各个环节,都把AI技术应用进去。”在他看来,AI可以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效率的提升、用车场景的改变,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全域AI技术,可以让产品更安全。吉利是第一个发布AI数字底盘的企业,AI数字底盘可以做到无人漂移,反应速度只要4毫秒,比人类的极限速度快25倍。这主要是通过AI算法实现前后轮扭矩精准矢量控制,保证车身姿态平稳不失控。
AI赋能研发,能让研发更高效。智能驾驶领域,吉利⾃研了AI Drive⼤模型,该⼤模型具备强⼤的场景⽣成能⼒,能够每⼩时⽣成“万公⾥级”的复杂驾驶⼯况,包括各种恶劣天⽓和特殊路况。通过这种⽅法,吉利构建了虚实融合的“世界模型”,使智驾训练效率提升30倍以上。
动力系统领域,吉利⾃研了星睿AI云动⼒模型,这一AI⼤模型将传统的规则控制升级为AI智能管理,能实时感知⻋外温度、⻋外的湿度,以及海拔的⾼度和坡度等路况,从⽽实现随时智慧调节整⻋的能量管理。星睿AI云动⼒模型的赋能下,吉利电混⻋型油耗降低了10%—15%左右,让电混轿⻋百公⾥馈电油耗进⼊2升时代,电混SUV的馈电油耗进⼊3升时代。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星睿AI云动⼒模型今年将推出2.0版本,预计能让电池寿命再提升15%,能耗再降低5%以上。
全域AI带来的革新,不仅是智能化等新技术领域,传统领域同样获益匪浅。比如车内音响系统,吉利推出AI赋能的Flyme Sound无界之声音响系统,是行业首个AI智能音响系统。其采用AI全景声智能算法,让影音娱乐乃至导航指引,都呈现出亲临其境的贴耳质感。
AI还能赋能售后服务。以前产品出现问题以后,有时要把车辆发回工厂,通过很多方式解析零部件的问题,处理过程需要很长时间。AI赋能质保与零部件采购等整个生产体系后,很多问题几分钟就可以迅速找出来,甚至在产品发生问题之前就能预警。
1997年吉利开始造第一台车的时候,李书福董事长提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后来变“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再到2007年,吉利发布《宁波宣言》提出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回顾吉利近30年的造车历程,阿甘如此总结:一路走来,吉利始终坚持的就是质量和安全。凭良心做事,务实肯定不会错。汽车行业就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肯定不会错。
郭博士说:
过去几年,大众、戴姆勒、宝马、丰田、本田、日产等传统车企,都在谋求电动化转型,如今来看成果并不理想,纷纷到中国来寻求新方案。近年电动化转型的中外传统车企中,吉利应该是转型最为成功的企业。
这既和吉利是中国车企,扎根于全球电动化、智能化的“桥头堡”市场,有快速发展的产业链支撑等外部环境有关,更关键的还是企业内部因素,战略转型及时,组织调整用人得当,实现组织活力与技术创新的双向驱动。
江山代有才人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