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世界仍在为俄乌战火和加沙冲突焦头烂额时,南亚这颗“定时炸弹”又一次被点燃。5月7日,据路透社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罕见地对印度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军事行动表示“严重关切”,并敦促两国保持“最大限度的军事克制”。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则以一副“旁观者”的姿态回应,称“对印方行动感到遗憾”,但也“并不意外”。一句“可以预测”背后,是对这场地区冲突的彻底冷漠,甚至是默许。



这场突如其来的印巴军事升级,源于印度空军近日对巴基斯坦境内多个目标的轰炸行动。印度宣称这是打击“恐怖主义设施”的“有限打击”,而巴基斯坦则怒斥这是“赤裸裸的侵略”。从战机坠毁到飞弹齐发,局势迅速滑向失控边缘。对于这个有着核武器背景的地缘热点而言,一旦擦枪走火,代价将不仅仅是克什米尔地区的战场硝烟,更可能波及整个亚洲,甚至重塑全球安全格局。

联合国秘书长的担忧并非多余。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表态称,“对印度越过控制线和国际边界的军事行动非常关注”,并再次呼吁两国克制。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克制呼吁”对于现实中的印巴军方而言几乎等同于“背景噪音”。近年联合国的全球治理影响力日渐削弱,尤其在面对地区强国的单边军事行动时,连最基本的“劝阻功能”都岌岌可危。印度选择此时主动挑起冲突,显然是预判了“联合国不会真的干预”的国际局势,并大胆越过了红线。

而美国的态度,特朗普对此表示“遗憾”,也没有释放任何调停意愿,反而甩出一句“这事可以预测”。这不是预判,这是纵容。众所周知,美国与印度近年来加强了包括情报共享、武器交易在内的战略合作。在所谓“印太战略”布局中,印度被视为制衡中国的关键支点。这场突发军事行动是否与美印战略默契有关?特朗普的“事后预测”,无疑令人产生更多联想。



退一步说,即使真是出于自卫行动,印度为何敢如此高调跨境出击?答案可能藏在几个关键词中:莫迪政府的选举压力、国内民粹主义高涨、印军装备技术自信,还有最重要的,美国的战略纵容。这些因素合力促成了印度罕见的冒险主义军举。特朗普政府过去几年里在全球多个战场都上演了“默许+坐收渔利”的戏码:乌克兰、以色列、朝鲜半岛,如今,南亚也未能幸免。

而巴基斯坦的回应则毫不含糊。巴军高层多次放话“以牙还牙”,并在军事和外交上同步升温,包括对印度的反击、外交抗议、甚至在联合国发起动议。这场冲突虽尚未升级为全面战争,但其破坏性影响已然不可忽视。南亚本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民族冲突最复杂、宗教分裂最尖锐的地区之一,一旦局势失控,其波及的不仅是两国,更可能造成全球能源市场动荡、跨国投资恐慌、甚至引发区域大规模难民潮。



印度此次军事行动不仅挑衅了巴基斯坦,也间接撼动了中巴经济走廊的稳定。若克什米尔局势继续恶化,中国在该地区的重大投资、基础设施项目与人员安全都将面临空前挑战。这不仅是印巴之间的问题,更可能演变为多国博弈的冲突焦点。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地缘对抗中,印度是否会继续军事冒险?巴基斯坦是否会全面报复?美国是否会再度以“事后遗憾”掩盖战略默许?联合国是否会彻底沦为看客?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将初现端倪。世界,已站在了又一个“战争或和平”的十字路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