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5月4日,小米调整了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SU7系列车型定购页面中,“小米智驾Pro”“小米智驾Max”等字样被替换为“辅助驾驶Pro”“端到端辅助驾驶”。

曾几何时,“智能驾驶”是车企争夺市场心智的利刃,不少车企频繁以“准L3能力”作为产品宣传口吻。然而,2025年“五一”假期的市场调研显示,这一策略已难以为继。在多家热门新能源品牌门店中,“智能驾驶”不再是销售话术的核心,不再强调城市NOA覆盖范围,不再突出“脱手驾驶”卖点,甚至沦为“顾客主动询问才被提及”的边缘词汇。销售人员转而聚焦空间表现、座舱舒适度等基础配置,将“智驾”功能压缩至产品手册的某一章节。

这种转变并非孤立事件。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4月新品发布会上,将“自动驾驶”改称为“智能辅助驾驶”;华为BU CEO靳玉志在上海车展公开强调:“我们的智驾系统始终是辅助工具,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不能离开道路。”

车企的营销转向背后,是政策监管与市场风险的双重挤压。

今年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首次明确要求企业“履行告知义务、规范功能命名、推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明确责任边界下稳步落地。”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亦提醒,若车企因虚假宣传导致交通事故,可能面临广告法相关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

2025年多起辅助驾驶事故后引发公众信任危机,过去技术词汇被过度包装成营销概念,而政策层面的“拨乱反正”,本质是对技术伦理的回归。

尽管营销话术趋于保守,但车企在技术路径上的竞争却愈发激烈。2023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规模达9583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速50.92%。


目前,全球范围内,自主式驾驶辅助系统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但人机共驾仍是未来5-10年的主流形态。华为BU CEO靳玉志“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道路”的表态,本质是对技术现实的清醒认知: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极端天气下的决策能力仍存在短板,而人类驾驶员的“监督者”角色不可或缺。

智能网联汽车的终极目标是无人驾驶,但现阶段的挑战在于平衡技术野心与安全底线。IDC预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将由2021年的1370万辆增长至2025年的249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1%,发展前景广阔。然而,若技术落地速度与消费者认知、政策监管之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再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可能因信任危机而崩塌。


当行业从“概念狂欢”转向“脚踏实地”,那些真正在算法精度、传感器冗余、人机交互设计上深耕的企业,终将在下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认为安全是智驾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他还表示当前智能驾驶行业仍处于技术迭代竞争中,“这场仗不打到 L4 阶段不会终结”,并强调要围绕用户价值构建,避免无用功,通过平台化提升产品能力、降低交付成本。

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先行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所”,希冀发挥“产业研究+大数据+技术洞察+招商资源前置”的独家特色产业规划服务,为各地政府提供既科学、又前瞻、更落地的产业规划整体咨询方案。不仅提供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项目运营等综合服务,还提供海洋经济产业数据大屏监测、产业链图谱编制、专项政策编制及培训指导。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