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花大价钱就一定能买到“进口神药”吗?
实际上,这可能只是成本十几块钱的普通食品,虽然对身体无害,但也没有任何疗效!
经过一番精心包装和伪造证件后,这些产品摇身一变,价格暴涨百倍!
4月27日,央视揭露了这一行业黑幕,保健品市场的“真面目”终于展现在公众面前!
各种所谓的“养生奇效”层出不穷,本以为是在为健康投资,没想到却掉进了骗子精心设计的“圈套”。
“进口”光环背后的真相
如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保健品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必需品。
有人希望通过它补充营养,有人想增强免疫力,还有人希望调理一些小毛病。为了追求健康,很多人都愿意在保健品上投入大量资金。
目前,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打着“进口”旗号的保健品数不胜数。
商品详情页充斥着诸如“原装进口”“海外直采”“保税仓发货”之类的宣传语,再加上一堆外文标注和精美的包装,看起来格外正规、高端,很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
例如,一款售价129元的女性复合维生素,某平台销量已经接近4万件。
页面标明“全球购”,声称是美国品牌,从保税仓发货,并注明“美国原装进口,100%海外直采”。
消费者看到这些信息,再结合评论区清一色的好评,大多会毫不犹豫地下单。
然而,记者按照宣传内容在海外购物网站和超市网站上多方查找,却始终找不到这个品牌的任何相关信息。
一个号称进口的产品,在原产国竟然毫无踪影,这不是明显有问题吗?
还有一款标榜为美国进口的纳豆激酶胶囊,同样以“跨境进口”的名义在网上销售。
记者在海外多个平台搜索后,依然一无所获。
更夸张的是,商品页面宣称其具有清理血管、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等神奇功效,简直像极了某种“神药”。
可当消费者询问客服时,对方却表示这只是普通食品。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除了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类广告外,其他广告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也不得使用与医疗相关的术语。
如此夸大其词的宣传,显然就是在误导消费者,让他们误以为购买了就能治病。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之前就有犯罪团伙利用电商平台公开售卖假药,通过AI换脸技术和变声器进行直播营销,并精准推送至老年群体!
国产保健品如何伪装成“进口”
那么,这些所谓的“进口保健品”到底从何而来呢?
说到底,就是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费尽心机玩起了猫腻。
他们先在国外注册一家空壳公司,买下一个商标,然后把本应在国外生产的保健品转而委托国内工厂代工,再通过“出口再进口”的手段,将国产货伪装成“海外原装”。
江苏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坦言,他们不仅能代工保健品,还能协助客户完成整套跨境销售流程。
他们会为客户在境外设立空壳公司,购买现成商标,然后直接下单生产。如果客户缺乏相关资源,他们还可以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包括注册、采购、包装等环节,一条龙解决所有问题。
为了节省成本,他们甚至建议客户干脆在国内生产好产品,再出口一圈后再“回流”当作进口货销售。
不仅如此,这些不良商家还在成分含量上做手脚。为了获取更高利润,他们随意标注含量,比如某些保健品声称维生素C含量极高,实际上连宣传值的一半都达不到。
普通消费者没有专业检测设备,根本无法辨别其中的猫腻。
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商家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欺骗消费者。
我们该如何防范上当
在选购保健品时,务必仔细检查产品的包装和标签信息。
看看是否具备中文标识,是否明确标注了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含量等内容。
如果包装上全是外文,没有任何中文说明,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不要被商家的虚假宣传所迷惑,要理性看待保健品的实际作用。
保健品的作用仅仅是辅助保健,绝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购买时应根据自身需求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切勿盲目跟风购买所谓的“爆款”商品。
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虽然购物变得更加便捷,但也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
那些假冒进口的保健品,监管部门想要查清它们的真实产地以及具体成分,难度极大。
由于涉及跨境交易,需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部门协作,信息传递和执法协调均存在诸多障碍。
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持续加大对保健品市场的整治力度。他们开展了多轮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排查市场乱象。
一旦发现商家造假行为,监管部门必定依法严惩,绝不手软。
结语
央视曝光的假进口保健品事件,为我们所有人敲响了一记警钟。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切不可轻信那些夸张的宣传,更不能仅凭“进口”“保税仓发货”等字眼就轻易相信!
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谨慎行事,深入了解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正规渠道和可靠品牌。
参考信源
光明网,2025-04-29,央视曝光!虚标成分、成本低廉,这些“全球购”竟是假的
澎湃新闻,2025-04-29,央视曝光:价格不菲却销量惊人,很多人每天吃!都是假的
北疆女声,2025-04-28,“保税仓发货”的保健品竟是假进口!背后黑产链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