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的数据一公布,很多网友都发现这次的旅游热度真是不低,各地的相关部门也是给游客服务到了极致。

但在这一片欢庆的场景中,“旅游巨婴”的出现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甚至一度成为了五一热点之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那这些“巨婴”现象是怎出现的?你在看到陌游客会选择让其住在自己家里吗?

自己不订,指望局长家门常开?

这次的五一假期可以说是人满为患,以前出现这样情况都只集中在大城市,结果现在哪怕是比较小的旅游城市,同样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以至于部分游客直接就无房可住了,根据媒体的报道,5月2日王女士一家选择自驾到宣恩游玩,但在到了晚上后却发现,当地的酒店都满了。

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休息,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女士就选择向文旅部门求助,不过让很多网友没想到的是。



这次的求助居然直接让王女士一家人住在了当地文旅局局长的家中,并且这次的居住是不收钱的完全免费。

不少网友在看到这样的消息后,就感慨这位局长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但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当天并不是只出现了这么一次。



在5月2日晚上,还有近30位游客碰到了和王女士一家差不多的问题,而为了让这些游客休息,当地的文旅部门就动员干部和市民。

希望能接受这些游客来到家中居住,解决游客面临的难题,甚至工作人员还用微信建群,在当地居民中传递这个消息,让这些游客有了休息的地方。



随后很快在这件事被曝光后,不少媒体就采访了当地文旅局局长本人,局长表示在当时自己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游客说没有地方住,所以就让王女士住在了自己的家里。

没想到现在居然被这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虽然这是一件很温馨的事情,但从中不少网友也看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游客你出去旅游,难道就不能先订好房间吗?或者你在看到没有酒店后,就不应该换一个地方,还要往这个地方挤。

并且这种特殊的照顾一旦放开,局长下次再碰到这样的问题,难不成还要让游客住在自己的家里,其他当地的居民下次还能再同意吗?



风险谁来负责?

五一假期期间,宣恩县一夜就接待了几十名未订酒店的游客,到了第二天更是超过了百人,这样的现象真的好吗?

毕竟现在出行前都是要做好规划的,结果这些人连自己的住宿问题都解决不了,难道下一次他们去另一个地方,当地的文旅部门还要这样接待他们吗?



要真是这样,“巨婴式旅游”的人恐怕会越来越多,再往深了想,就算主人再热情,随便住进陌生人家里,安全这事儿谁敢打包票?

对开门迎客的家庭来说,不光是添了麻烦,万一出点啥事,法律风险安全责任谁来扛?对游客自个儿来说,把安全完全押在陌生人的善意上,这也太不负责任了。



眼下这文旅竞争,激烈得跟打仗似的,每个黄金周都是一场硬仗,交通、服务、安全、应急,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一不留神一条短就能让你前面千万的宣传打水漂,搞不好还会引来一堆“地域黑”,湖南文和友那事儿,不就是个活生生的教训吗?至今提起来行业里还心有余悸。



毕竟文旅部门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家饭店和酒店,但游客一旦在这个地方感到不适应,就会将问题发布到网上,导致很多可能想要来的游客也望而却步。

甚至随着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大,更多网友也会被“感染”,最终导致一个地方直接受到巨大的影响,游客的数量同样会下降。



这一套连锁反应下来,对当地的景点和文旅都会造成比较大的打击,文旅部门在看到这样的现象后,也会尽可能避免负面的报道。

正是因为怕这些负面影响,有些地方碰上“旅游巨婴”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求助,往往选择赶紧“灭火”息事宁人。宣恩文旅局的做法,确实赢了口碑,可也在无形中给那种“不闹不解决,一闹就解决”的逻辑添了把火。



问题是文旅局长家里能有多少空房间?这种靠个人献爱心的办法,又能解决多大范围的问题?一旦这种“特事特办”被大家当成了普遍标准,甚至包装成值得学习的“文旅创新”,那后果可就不好说了。

以后会不会有更多游客懒得提前规划,就等着享受这种“免费午餐”?长此以往,消耗的是本地老百姓的淳朴和善意,养出来的可就是投机取巧的坏习气。



这份热情,会不会惯坏了“会哭的孩子”?

宣恩这事儿,最后游客写了感谢信,看起来皆大欢喜,但我们是不是也该琢磨琢磨,这种善意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真正管用的应急办法,或许更应该靠酒店、民宿这些市场力量,比如政府给点临时补贴,让他们匀出些房源,而不是靠行政人员自己往里搭,更不是鼓励市民大规模把自家变成临时旅馆。



好客是咱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没错。可这美德不该成为少数人转嫁责任、占便宜的工具。要是“闹一闹”就能解决住宿,甚至还能得到超规格待遇,那对那些老老实实做规划、规规矩矩订房间的游客来说公平吗?这种变相的“特权”,不明摆着是在扰乱市场自己调节的节奏吗?



文旅市场要红火,游客得有基本的风险意识,得自己负起责来,文旅部门呢也得守住自己服务的边界,倡导大家理性出游,与其在舆论压力下被动地去“兜底”,不如把更多心思花在完善预警、优化信息发布、提升日常服务水平这些正事上。



毕竟社会的善意是很宝贵的,不能总为少数人的“巨婴行为”买单,当叫好声盖过了警示声,当个别案例的温情被放大成普遍适用的经验,我们是不是更该问问,这种靠消耗善意来“兜底”的模式,到底能给文旅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

那么下一次,当类似的求助电话又打进来,打开的又会是谁家的门?这又会引出什么新的故事呢?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