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巴印这两个拥核之国还是打起来了。
当克什米尔山谷的晨雾还未散尽,巴控克什米尔首府穆扎法拉巴德的居民已被防空警报惊醒。
5月7日凌晨4时30分,印度军队的导弹撕裂夜幕,巴基斯坦防空雷达骤然轰鸣。从印度河断流的“水源战”,到社交媒体上煽动民族主义的“信息战”;从边境哨所零星交火,到核武库进入“战备值班”,这场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近年最高危机”的军事冲突,正式拉开帷幕。
4月22日,26名印度教游客在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镇遇袭,倒在血泊之中,成为点燃火药桶的火星。极端组织“抵抗阵线”宣称对此次袭击事件负责,却又在4天后撤回声明。印度总理莫迪将事件定性为“巴基斯坦策划的恐怖主义”,旋即挥舞三把利剑: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巴外交官。
巴基斯坦在5月1日作出反制:伊斯兰堡关闭对印领空,暂停贸易航线;5月5日,巴军试射“法塔赫”导弹,射程覆盖新德里;铁道部长哈尼夫·阿巴西的核威慑宣言震动世界:“130枚核弹头不是摆设”。
这场始于水源争夺的博弈,在5月7日凌晨演变成真枪实弹的较量。
5月7日01:44,印度国防部的声明撕破最后一丝和平假象。“辛杜尔行动”的导弹从查谟、拉乔里等多个基地升空,穆扎法拉巴德的清真寺穹顶在火光中坍塌,巴哈瓦尔布尔的民居化作废墟。印度宣称打击目标为“恐怖分子营地”,但联合国卫星图像显示,9个遭袭点中有5处位于平民区。
巴基斯坦迅速作出反击,JF-17“枭龙”战机挂载PL-15E导弹升空,6架印度“阵风”战机和1架“苍鹭”无人机被击落;SH-15卡车炮的炮弹精准命中印军旅级指挥部,指挥链瞬间瘫痪。伊斯兰堡宣布空域关闭48小时,滞留在卡拉奇机场的印度商人拉杰什疯狂刷新机票页面。这个曾将克什米尔争端视为“电视新闻”的普通市民,此刻才真切感受到战争的可怖。
印度2019年取消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后,莫迪政府通过移民政策改变当地人口结构,激化宗教矛盾;美国向印度交付F-35战机技术,又将“爱国者”导弹部署至中印边境,试图将南亚纳入“印太战略”的棋盘。而当中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向巴输送原油,用人民币结算机制削弱美元霸权时,克什米尔的水电站与导弹发射井,早已成为大国博弈的计量单位。
美国副总统万斯一边呼吁克制,一边默许向印提供卫星情报;中国外长王毅的“三方对话”倡议,在莫迪“不谈判”的强硬表态中搁浅。更具讽刺的是,当印巴士兵在控制线两侧血肉横飞时,华尔街的军工股单日暴涨17%——资本从不畏惧战争,它们只计算弹道与利润的夹角。
克什米尔的悲剧在于,它的每一次爆炸声都在印证英国殖民者的“杰作”。1947年的《蒙巴顿方案》像一柄生锈的刀,将南亚次大陆的血管永久割裂。
而今,当地农民望着干涸的河道咒骂,废墟中的孩子在寻找课本,莫迪与夏巴兹·谢里夫在电视镜头前展示击落战机的残骸——这些画面构成21世纪最荒诞的战争寓言:人类用量子计算机推演核爆当量,却解不开77年前殖民者留下的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