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运河中学犹如镶嵌在祖国大运河畔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光彩照人。它曾经因为高考录取率在徐州地区多次“连冠”而闻名遐迩。这是当年老教师们共同奋斗创造的辉煌业绩。其中,语文组的老们师功不可没。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著名教育家王文湛曾经说过,要“特别强化语文。语文是母语,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第一工具科、第一大科。语文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他还说:“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语文主要在作文。”他的讲话句句经典,掷地有声。这位教育家破天荒地把语文特别是作文提高到如此重要地位的讲话发表于2020年12月。而江苏省运河中学的吕伦、刘企华老师他们,实际上早在40年前就大胆地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大语文”教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卓越成就。这不是伐功矜能,也非口角春风,而是有案可稽的。
初中部吕伦老师在1983年就大胆地提出了“大语文”的观念。这个观念虽然不是他创造的,但在运河中学肯定是他率先提出的。这与高中部早在1979年就大胆开辟语文第二课堂大搞作文教学的刘企华老师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数理化天下”的学校里,敢于如此大胆地提出“大语文”的观念,敢于如此大胆地开辟语文第二课堂大搞作文教学,既体现了吕老师们的远见卓识,也鼓舞了其他语文老师抢占语文教学阵地的士气。于是,运河中学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这里要介绍的是在江苏省运河中学语文教学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奔跑的“三驾马车”。他们是——吕伦老师,钱静江老师,刘企华老师。
吕伦老师,江苏省运河中学语文学科“三驾马车”之一。
在我们徐州地区乃至省内外众多学校的语文老师,一听“吕伦”之名,如雷贯耳。“吕伦是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联合会的常委、苏鲁豫皖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理事、全国中语会农村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州市校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此外,全国十几家文学社聘请他为顾问,全国近40家报刊聘他为特约编辑、特约撰稿人、记者、通讯员,他的名字被收入四部教育名人大辞典,全国近40家报刊、电视台报道过他的事迹。”(引自《邳州·第二故乡·教育卷》的《红烛映白发——记校园文学开拓者吕伦老师》,作者许贞宗。)由此可见,吕伦老师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和文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吕伦老师潜心作文教学研究,成绩卓著。
在作文教学方面,吕伦老师有两大成就,他人难以超越。第一,他向全国130多家报刊推荐,发表学生作文350多篇。他曾提出:“为200篇奋斗!”要让学生在报刊上发表200篇作文。几年过后,由他推荐发表的学生作文远远超过了奋斗目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作文教学成就,因为众多语文老师想让自己的学生发表一两篇作文,都难以实现。第二,他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地各级作文竞赛,获奖竟达300多人次。吕伦老师的学生在各种报刊发表习作篇数之多,在各地参赛获奖人次之众,在徐州地区绝对是独占鳌头,在江苏省恐怕也是无出其右。
吕伦老师作文教学成功的经验有三点。其一,翻阅全国所有能够见到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向它们频频推荐学生的优秀作文。其二,把学生的多篇优秀作文组成一个大组投给报刊,请求开辟学校专栏整版发表,其等价交换的条件是购买一定数量的样报样刊。其三,搜集全国各地各报刊开展作文竞赛的所有信息,抓住每一个机会组织学生参赛。这三点经验,具有独创性,可学性,可操作性,十分宝贵。
在推荐学生作文、发动学生参赛这两个方面,吕伦老师在我们运河中学起到了相当好的领头羊作用。凡是效法者,屡获成功。
吕伦老师教学之余坚持笔耕,成果可观。
“科尔沁,我毕业时,孤身一人,风华正茂;我别你时,携妻挈雏,两鬓斑斑。壮志虽在,但身体如夕阳在山。对着凄凄北风,我不禁泪眼潸潸……”这段引自吕伦老师科尔沁生活日记的诗篇,字字珠玑,句句扎心,在空旷悠远的悲壮中,也显示出他文采斐然的深厚功底。
吕伦老师《我们的采风活动》发表于《中学语文报》,《桃李情深》发表于《东方少年》,《作文,要教会学生互改》发表于《学作文报》……到1985年徐州市中语会在运河中学召开为止,吕伦老师已经发表了38篇文章,之后肯定又发表了不少。吕伦老师总共发表了多少篇文章,他没有向作者提供,因此无法知晓。
吕伦老师倡导开拓校园文学,名声鹊起。
吕伦老师早在1983年就在班里成立了《春华文学小组》,进而在学校成立《春华文学社》,创办《春华》社报。然后指导邳州各个学校成立文学社,创办文学报,开拓校园文学,并把创办经验推向徐州地区、全省,乃至省外。所以,吕伦老师不仅是邳州校园文学的开拓者,在徐州地区乃至全国校园文学领域也享有盛誉。许多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文学精英聚会活动,都邀请他参加。“吕伦驾到,蓬荜生辉”,可见吕伦老师名气之响,声誉之高。
钱静江老师,江苏省运河中学语文学科“三驾马车”之二。
钱静江老师有写“下水作文”的良好习惯,学生写一篇,老师也写一篇,同题同时写作,并与学生交流。其做法难能可贵,值得称赞。
钱静江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推荐学生作文参加全国各地各级竞赛,次数虽然不多,但成果非常亮眼。
1983年,钱静江老师教的高二(5)班殷召辉《家乡的小河》参加《陕西青年》“朝霞”杯比赛,荣获第一名。
在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1982年,我校高一(4)班韩鹏程同学的《春雨潇潇》获二等奖,辅导老师钱静江。”“1983年,我校高二(5)班殷召辉同学的《幽兰飘香》荣获一等奖,辅导老师钱静江。”“江苏省运河中学获集体荣誉奖,是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由钱静江老师代表学校参加颁奖大会领奖。”引自1985年江苏省中语会发的交流文件《花草丛中苦耕耘——邳县运河中学语文教学开辟第二课堂的实践》中的上述事例,充分证明钱静江老师为扩展运河中学作文教学天地立过功劳。
钱静江老师在教学后和读书时,坚持写教学随笔和读书札记,写好就投稿,时有发表。略举一二。
钱静江老师《给难字注音》发表于《中国青年报》,《读书三要》发表于《中学语文报》,《要向学生学习》发表于《文汇报》,《常练笔,大有益》发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
钱静江老师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频率非常高。以1992年为例:3月13日,《修改絮语》发表于《淮海文化报》;3月18日,《修改三要》发表于《青年知识报》;4月20日,《修改三要》发表于《语文报》;5月29日,《从“再四”谈起》发表于《淮海文化报》;6月10日,《巧用谐音寓新意》发表于《语言美》;7月3日,《某君灭鼠》(寓言)发表于《淮海文化报》;7月21日,《粮店奇遇》发表于《青少年日报》。
钱静江老师在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是有秘诀的。其不公开的窍门,敞开来讲,还是很容易学到手的。第一,他有追求的目标:一个星期写一篇文章,争取一个月发表一篇文章。结果,基本上每月都有文章见报。对于一般老师来讲,一个月发表一篇文章的目标确实高了,但一个星期写一篇文章,完全有可能实现的。第二,他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笔耕,熟能生巧。对于一般老师来讲,克服惰性,多写多练增强笔力,就能写出好文章。第三,他注重日常读书和教学心得的积累,一有心得就写。对于一般老师来讲,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像钱老师那样有题材可写。第四,他积极投稿,收获颇丰。他投稿的命中率很高,但并非是百投百中,关键是不怕失败。对于一般老师来讲,只要愿意向钱老师学习,写作多了,投稿多了,成功是迟早的事。
钱静江老师到退休为止,在《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版》《语文教学论坛》《语文教学之友》等26家报刊,发表文章超过50篇。这在运河中学“三驾马车”中名列第一,更不要说全校了。他以很高的频次发表那么多文章,在徐州地区老师中,也算超越群伦,独领风骚了。
刘企华老师,江苏省运河中学语文学科“三驾马车”之三。
名声响不响,百度去看看。打开百度,输入姓名,点击搜索,立刻出现——《青少年怎样做人》《我的语文教学风格》《公开课的十大忌讳》《把笔用好——三论怎样当好语文老师》《邳州的符号》《秋光旖旎石榴红》等数十条“作者”为“刘企华”的信息,还有多张刘企华老师的彩照。而输入学校其他老师的姓名,其信息难找一二。
刘企华老师在运河中学任教20年,学校安排他上了数十堂公开课。退休前告别讲台的最后一课,教导处还让邳州市教育局视导组听他的课呢!真实、扎实、独特、出彩,是刘企华老师语文公开课的教学风格。
刘企华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佳作及时推荐,有116篇学生作文在报刊发表,其中27篇被出版社收编书中出版。由省教育厅编辑出版的《江苏省中学生作文选评》一书,全省入选40篇优秀作文中,刘企华老师的学生有3篇,占比高达7.5%。
刘企华老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作文比赛,有78篇获奖。其中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21篇,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获二三等奖6篇。
1983年10月,刘企华老师在徐州地区六县一市语文教学研究会上以《花草丛中苦耕耘》为题的发言引起轰动。随之,应邀并由市教研室领导带领到丰、沛、铜山,睢宁等县巡回讲学,介绍作文教学经验。在徐州地区应邀到各县巡回讲学的,唯有刘企华老师一人。
1985年10月,徐州市中语会在运河中学召开,刘企华老师代表学校语文组,以《花草丛中苦耕耘——邳县运河中学语文教学开辟第二课堂的实践》为题,在大会上作了一个半小时的主旨发言。又在随后召开的江苏省中语会上,作为徐州地区唯一代表,发言25分钟。
1987年4月,刘企华老师受学校领导指派,出席江苏省作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省中语会王文荪会长和窦履坤秘书长安排刘企华老师独自作大会发言,介绍“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做法和体会”,长达45分钟。
“闲暇时刻笔耕忙,潜心笃志写文章,钟情翰墨字流香,著书立说闪金光!”这是刘企华老师教学之余辛勤笔耕的自我写照。
退休之前,刘企华老师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体现教育教学成果的文章31篇。其中《捕捉生活浪花》发表于《江苏教育》1981年第5期,并被全国数十家报刊转载。《从作文批改的苦役中解脱出来》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4期,并被评为当年“优秀文章”,获三等奖。《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做法和体会》被省教育厅编入《中学作文教改经验专辑》出版发行。《百花园中苦耕耘,第二课堂结硕果》被编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好语文的目的和途径》。
退休之前,刘企华老师还编辑出版了《观察与描写》(主编)、《生活浪花》(学生优秀作文选)、《文言文手册》等三册书。每册发行量都超2万。这在徐州地区首屈一指。
退休以后,刘企华老师还编辑出版了《青少年怎样做人》《家长怎样育子成才》两部教育理论专著和《高考作文怎样得高分》、《中考作文怎样得高分》(主编)两部作文教学经验专著。还有两部70余万字的《平园凡花·回忆录》《平园凡花·笔耕成果》待出。
江苏省运河中学“三驾马车”在语文战线奔跑的时代已经过去,三位老师也成了耄耋老人,但学校的校史馆里留有他们的印记,满天下的桃李还记得他们。作为读者,我们不能光看到他们耀目显赫的业绩,应当懂得他们成功背后付出代价之艰辛。他们的友谊和协作精神,他们的追求和创新胆略,将激励语文战线的新人们勇敢追梦,砥砺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