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女经理背起晕倒老人就往外冲
讲述人: 彭雯蕊 新疆克拉玛依魔鬼城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接待部副经理
在景区忙碌的彭雯蕊 受访者供图
“五一”假期首日,上午7点不到我就赶到了景区,和同事再一次检视景区卫生情况,等待游客到来。9点钟,有个40人的广东旅游团进入闸机检票通道,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人喊“有老人晕倒了”,我从游客让出的窄道挤过去,发现是老人低血糖了。有热心游客给了她半块饼干,吃了后不见起色,通道太挤轮椅也推不进来,于是我背起老人就往外冲。
后来了解到这位老人年近70岁,昨晚因饭菜太辣就没吃饭,早上起来一直到景区也没吃饭,低血糖犯了。我背着她穿出人群,同事就推着轮椅接上了,我又给老人买了一个包子、两个鸡蛋,接了一杯温水,老人吃过后不一会就站起来了。
这种事夏天多,有时一天遇到好几个,大都是天热中暑、脱水等问题导致的,遇到这种情况,轮椅又到不了,人就得上。可能是我天生力气大,从2020年到景区工作以来,背游客也经历了十几次了,把游客送到游客中心休息,或者送医务室检查、叫救护车送去医院。久而久之,同事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壮汉”。
我是一名“00后”,今年23岁,作为接待部副经理,需要管检票、讲解、疏导、指引、安全提示、游客中心引导等工作。“五一”这天同事捡到好几个水杯,这是最常见的,游客漏在区间车上的钱包、雨伞,落在游客中心的身份证,忘在休息长凳上的衣服,丢东西的事几乎天天发生。还有游客把婴儿车忘在游客中心,直接抱着孩子上了旅游大巴,后来打来电话,我们再把婴儿车寄给对方。我们失物招领处的库房里已经有上千个水杯、300多把雨伞。
5月1日晚上8点多,检查完设备、做好日志,我下班了。看手机显示的步数才1.5万步,而我旺季最多的一次有3.8万步,人都累瘫了,日常也是平均每天2万步起,今天还算少的。
这位低血糖晕倒的老人事后专门对我进行了夸奖,留下了表扬信。我也希望广大游客高高兴兴来旅游,安全放心回家。
(王思超 整理)
沙尘暴来袭 3小时转运近万名游客
讲述人:程 磊 甘肃省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
沙尘暴来袭,敦煌市多部门协作疏散、转运景区游客。 敦煌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5月1日起,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万人星空演唱会回归,其间举行了大漠升旗仪式、灯光秀、经典歌曲演唱等活动。为吸引游客,敦煌市开启“宠客”模式,城区公交车免费乘坐,公共停车场免费向游客开放,机关食堂平价供应餐食。
假期前两日,天气比较适宜出游,到5月3日下午6点多,敦煌市出现能见度小于700米的强沙尘暴天气,市区最大风力9级,雅丹地区最大风力12级。受沙尘影响,当时有近万名游客滞留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玉门关和雅丹景区。敦煌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各部门、单位立即响应,党员干部主动担当,自发赶往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义务接送游客。各景区纷纷发布提醒,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一小时内连发3则公告,从提醒游客做好防护进行游览到最终决定闭园、取消当晚的演唱会,响应迅速。
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当晚6点55分,市政部门提前开启全市主干道路灯照明系统,为市民和游客点亮“安心路”;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调集城市公交和农村班线车共140余车次、市机关事务中心调用公务车14车次应急;敦煌市月牙泉镇镇村干部也自发赴沙山月牙泉景区接送游客。
得知敦煌市阳关镇的景区和集镇滞留游客79人,镇党委、政府与驻镇派出所、阳关景区协调联动,在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龙腾山庄、敦煌宿、阳关雅集等处对滞留游客进行了临时安置。
玉门关遗址景区工作人员全员出动,劝导游客前往景区游客中心、咖啡厅、研学教室等地点避风。待天气好转后,安排游客陆续安全返回市区。此外,看到景区停车场一部分从雅丹返回的车辆车窗玻璃出现破损,景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携带工具,帮助游客处理维修,保障返程安全。
这一晚,敦煌市通过部门联动、社会组织紧急行动,累计转运安置各景区滞留游客近万人。
大风过后,各景区已启动游客退票程序。5月4日,敦煌天气以晴为主,风力不大,适宜外出。这天晚上,落日合唱派对如约举办,歌手周深携《化身孤岛的鲸》《月牙湾》等曲目亮相,其间还有烟花表演,线上也对这次演唱会进行了直播。错过万人星空演唱会的游客也不用太过遗憾,演唱会每天都有,行程安排不紧张的话可以多停留两天再行体验,后期也欢迎游客再到月牙泉游玩。
(本报记者 李 雪 整理)
文博热转换成了文旅消费热
讲述人:马 腾 河北博物院开放服务部副主任
游客在河北博物院购买文创产品 马 腾 摄
5月3日上午8点,我提前一小时来到博物院北门入口处等待当天第一批参观者,眼前的场景多少有点出乎意料——热情的观众早就在广场排起长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再次感受到了博物馆的吸引力以及文博人的光荣使命。
开放服务是博物馆最基础的工作,我们的工作远没有那么引人注目——更多时候是在打扫一粒微尘、处理设备故障、解答游客询问。“有哪些新展?”“VR体验在哪?”“这件文物在哪个展厅?”……直接面对游客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游客的需求。
在博物院的文创商店,一个小女孩被可爱的“铜象灯”文创产品吸引,于是出现了下面一幕——小女孩手拿“铜象灯”找到我,询问该文物的具体位置,想亲眼看看这个文物。带着小女孩寻找文物的过程,我深感这不就是参观者和文物双向奔赴的过程吗,文创产品作为文物的延伸,起到了让文物被看见、让历史被聆听、让文化传承的作用。
如今在科技助推下,博物馆新场景也越来越受欢迎。这个假期,河北博物院不仅常设展览人流量增大,询问AR眼镜租赁、“光影河博·数字艺术沉浸体验”的游客也非常多。一群青年学生看完了实体文物,专门跑来租AR眼镜,走进展厅了解文物细节。游客愿意为博物馆新场景买单,文博热切切实实转换成了文旅消费热。
可见,博物馆人始终要与时俱进,不断打造博物馆新业态、新场景,做好古今之间的“摆渡人”,推动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
(本报记者 范海刚 整理)
胸前的志愿者徽章像一枚小小的锚
讲述人:周峰金 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公益讲解志愿者
周峰金正在为参观武侯祠博物馆的游客志愿讲解 受访者供图
2022年,我有幸成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志愿者,2024年6月又通过馆内笔试、口试,正式成为公益讲解志愿者,目前已经为全国各地的游客开展了几十场公益讲解。
“五一”假期第一天,当晨光穿透武侯祠的松柏时,我已站在志愿者服务亭前。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胸前的志愿者徽章和工作牌像一枚小小的锚,让我在喧嚣中保持专注。
服务过程中,我遇到两位来自西班牙的游客,交流后帮助他们获得了电子讲解服务。上午10点30分,我带着从外地来的一家11口的游客开始了第一场讲解。
这天成都的天气有28度,我讲了近两个小时,游客始终紧跟我的脚步,通过互动提问,大家从一开始的拘束变成放松、有说有笑。祠内供奉的蜀汉英雄人物的故事以及众多匾额、对联、碑刻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他们。这些承载千年历史的文物古迹若无人解读,只能成为游客眼中走马观花的风景。
在志愿服务和参观其他景区时我发现,长假期间,文化讲解的缺失是普遍问题。尽管有私人导游和旅游团队,但部分讲解内容存在偏差,甚至有误导游客的情况,还有游客因轻信私人导游遭遇骗局,权益受损,而这也是志愿者服务的价值所在——以专业的培训和对文化的热爱,为游客解码历史,让文物“开口说话”。在我看来,文化传承不应局限于某一群体,无论是志愿者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只有凝聚更多力量,同时加强对导游行业的规范管理,才能让游客真正领略文化景点的历史内涵,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当天,在讲解到二门的“明良千古”匾额和两旁的楹联时,一位老人默默流泪;还有人用镜头记录下被战火洗礼过的唐碑和明碑、赞美蜀汉英雄的匾额和楹联;在蜀汉先主刘备和诸葛丞相的供台前,摆放着游客送来的鲜花、书信和小玩具……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博物馆不是时间的标本室,而是让历史血脉继续流淌的时光驿站。
看着游客渐渐散去,馆内的照明灯光洒在安静的展厅,我也该下班了。离开时一摸口袋,摸到游客送的小扇子和矿泉水,这些小礼物承载着游客的善意与认可,让人心生欢喜。
五湖四海的游客是我讲解路上的聆听者,也是见证者,能让参观者了解、喜爱并传播三国文化,我乐在其中。岁月更迭,在一遍遍讲解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在延续和发扬……
(本报记者 王雪娟 整理)
用婺剧讲好中国故事
讲述人:杨霞云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演员
杨霞云(右)排练间隙指导学生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供图
节假日是大多数人休息的时候,对演员来说,反而是更忙碌了,我们不是在演出,就是在去演出的路上。
5月4日,我刚在江苏南京结束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演出,又马上转战湖北武汉继续巡演。这已经是“五一”假期我们奔赴的第三座城市。有戏迷跟着我们的演出脚步一追再追,让所有演员欣喜不已。
演得多了,时不时有人问我:“同一部戏演这么多遍不会腻吗?”当然不会!因场地不同、观众不同、氛围不同,每次演出都是新鲜的。而且剧目也能在不断演出中打磨提升。比如我演绎的白骨精变脸变装,刚开始只加入了变脸,后来又增加了变装,变脸从变一张脸升级为变好几张多彩的脸,变装也从一套增加到现在的两套。每次有演员想到新点子,我们就一起根据剧情、人物需要尝试融入,探索着慢慢添加、丰富。
演出也是一个“老带新”“传帮带”的过程,这次巡演,因我此前意外受伤,有3场演出的武打部分改由我的学生张莹演出,这让年轻演员有了更多在舞台打磨、进步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
为了呈现更好的舞台效果,全团每到一处都提前走台,不辜负观众的期望。演出结束观众的掌声、欢呼声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五一”期间,团里还有其他演员积极进行剧场和进景区的惠民演出,让更多人感受婺剧魅力。我们会继续用婺剧讲好中国故事,让这个剧种走得更远、火得更久。
(本报记者 周传人 整理)
在剧场也可以抵达“诗和远方”
讲述人:吴倩倩 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员工
《大真探赵赶鹅2》打卡空间 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供图
“五一”假期,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我已经站在了剧院后台。每逢节假日,都是更加忙碌的“战斗日”。
2024年,全景沉浸式寻凶剧场《大真探赵赶鹅1》在剧院上演,广受好评。今年5月,《大真探赵赶鹅2》再度开启济南站演出,引导观众在推理中反思正义与法理的边界。为使演出更具沉浸感,我们把剧场布置出警察局、网吧等场景,让观众直击案件全程、参与办案环节,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
“五一”期间,剧院歌剧厅上演的是话剧《门第》,这是一部具有浓郁青岛地域特色的作品,技术上需要结合升降布景与旋转“冰核”,动态呈现时空转换。为此,技术部的同事在演出前48个小时一刻不停地装台布景,只为给观众带来最佳观演体验。
在给观众提供更丰富观剧体验的同时我们发现,观众也在变,变得更加懂行。有人提前研究演员阵容,有人带着专业相机记录谢幕,有人在社交媒体写下观演攻略和剧评。我们和观众的互动也不再局限于演出,有跨城观演者问我们:“济南怎么玩?”为满足游客“跟着演出去旅行”的需求,我们推出了多种联动活动和优惠举措,剧院与济南恒隆广场、济南开心麻花剧场等共同推动戏剧进商圈,延展了服务边界,打造了文旅消费新场景。这个“五一”假期,部分游客通过剧院与万达影城携手推出的影戏联动“1+1”票根互惠活动,解锁“戏剧+电影”套票,享受“开盲盒”的乐趣,以“票根+”串联起丰富的游览体验。
当剧场不止于剧场,当“演艺+”可以很多元……我突然觉得,虽然我的舞台在幕后,自己也并未置身景区,却同样参与了一场场文旅盛宴,以一种新的方式抵达“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孙丛丛 整理)
2025年5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五一”我在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