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我瞧见了一个特别厉害的人叫冯唐。他跨界那叫一个频繁,可不管干啥,都能做到顶尖水平。
才 25 岁,人家就拿下了医学博士学位;到了 37 岁呢,又成了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不仅如此,他还是医疗方面的投资人,是作家、诗人,喜欢古器物,还是厨师、摄影师。
他有这么强的本事,财富自然也是多得吓人。
在 13 年的时候,他就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为啥咱们干啥都不行,可冯唐却能老是把大事干成?我仔细琢磨了他的智慧之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冯唐有一套系统的能成大事的办法,有 3 个特别重要,能把大事干成的人通常都明白,接下来我分享给你,给你帮帮忙。
每个普通人要是能弄明白,就更有可能把大事干成。
第一个:反共识心法
多数人认为 “共识” 代表着集体智慧,是安全可靠的选择,但冯唐提出: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共识的反面。
当所有人都认同某个方向时,赛道必然拥挤,利润必然稀薄,而打破共识的逆向思考,才是开辟新战场的关键。
2003 年汽车行业共识认为 “电动车续航短、市场小”,传统车企专注燃油车技术迭代,但马斯克逆向判断:能源危机与环保趋势将颠覆行业逻辑。
他力排众议投入电动车研发,推出 Model S 时以超长续航(当时远超同类产品)和智能驾驶颠覆市场认知。
当传统车企醒悟时,特斯拉已占据全球电动车 40% 以上市场份额,市值一度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车企。
这一案例印证了冯唐 “共识反面藏机会” 的论断—— 当多数人否定某一方向时,逆向者反而能以低成本建立认知壁垒。
在日常生活中,“共识陷阱” 无处不在:家长们跟风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却忽略了个体天赋差异;职场人扎堆报考热门证书,却忽视了能力的差异化构建。
当你发现周围人观点高度一致时,正是需要警惕的时刻,这种一致性可能是信息茧房的产物,也可能是思维惰性的体现。
怎样养成这种思维呢?
1、列反共识清单:做决定前先写 “大家都在做什么”,再逼自己想 “如果反过来做会怎样”。
比如别人都开网红店,你可以想想 “社区小店只卖刚需品能不能行”。
2、听不同声音:主动找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人聊天,比如年轻人、长辈或跨行业的人。
比如创业卖衣服,问问退休阿姨和中学生喜欢什么风格。
3、用数据验证:别只凭感觉,查一查行业报告或统计数据再做判断。
比如转行做新媒体,先看看 “新手转行成功率”“需要哪些核心技能” 的数据。
第二个:灰度心法
我们一定要学会摒弃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传统教育告诉我们 “是非对错一目了然”,但其实:世界本质是灰度的,成大事者需具备模糊判断的能力。
真正的复杂问题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利弊交织的平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