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朋友被"理财课"骗了6980元,讲师拿着巴菲特语录包装的"财富模型",本质上就是拆东墙补西西墙的资金盘。

这就像《毛选》里批判的王明路线——用苏联城市暴动经验硬套中国农村革命,注定失败。

遇到任何"速成方法论"时,立刻追问三个问题:

这个方法的生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原理是什么?(比如记忆课程要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创始人的成功案例是否符合"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逻辑?(某大师号称培养100个CEO,只是蹭了名校校友资源)

你的现实条件与案例的匹配度有多少?(同个销售技巧,用在医疗器械和快消品效果天差地别)

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原理武器库"。

人性原理:损失厌恶效应(人们更怕失去而非得到)

社交原理:互惠法则(先给予后索取)

认知原理:达克效应(蠢人不知道自己蠢)

一、用矛盾论看穿办公室政治。

公司新来的总监搞小团体排挤老员工,表面是人际关系问题,本质是《矛盾论》里的"新旧势力资源争夺"。

就像当年根据地建设要处理地方干部和空降干部的矛盾。

破局实操步骤:

1. 画"矛盾分析树":

主要矛盾:总部要业绩(新总监的靠山)VS 基层求稳定(老员工的诉求)

次要矛盾:信息差(新总监不了解业务细节)

2. 针对性策略:

对总部:每月提交含关键数据的"历史对比报告"(用Excel折线图展示你经手项目的增长曲线)

对新总监:主动做"业务地图"(标注哪些客户有雷区/特殊喜好)

对老同事:组织"经验茶话会"(用非正式场合巩固同盟)

前同事老王用这招,在空降领导清洗中不仅保住位置,还拿到新业务线主导权。

关键是他看懂了:领导要的不是站队,而是能解决主要矛盾的棋子。

二、实践论教你经营有效人脉。

同学聚会时发现,混得最好的不是当年成绩最优的,而是最会"用活关系"的。

这印证了《实践论》的核心——认识要在实践中深化。

人脉升级三步法:

1. 筛出"三有"关系:有共同利益(供应链上下游)、有情感账户(帮你带过饭的同事)、有信息差(掌握你不知道的行业动态)

2. 设计"测试性互动":

层级低的:请帮个小忙(比如推荐餐馆),看响应速度。

层级高的:分享独家信息(如行业白皮书),观察反馈质量。

3. 重点突破"枢纽节点":找到你们共同认识的关键人,制造"三角互动"。

比如:"张总说您对跨境电商很有研究,我正好有份亚马逊新政策解读..."

真正值钱的人脉不在通讯录,而在"问题解决链"上。

三、用阶级分析法识别隐形规则。

我们小区业委会换届时,反对派总在深夜发难。

用《毛选》的阶级分析法拆解,发现是物业公司暗中支持——他们需要听话的业委会签续约合同。

识人辨局四象限:

1. 利益光谱: 明面诉求(要改造绿化)、真实目的(抬高周边房价)

2. 权力结构:前台代理人(活跃业主)、后台操盘手(开发商代表)

3. 资源流向:看得见的(维修基金)、看不见的(广告位收益)

4. 时间维度:短期利益(收停车费)、长期布局(控制小区改造)

知识付费圈有个怪现象:人们愿意花999元买"社交秘籍",却不肯花3小时研究《毛选》里"调查研究"的章节。

四、聪明人的破局方法。

1、反惰性训练。

每日"原理拷问":今天学到的方法对应什么原理?这个原理在其它领域如何体现?如果我反向操作会怎样?

2. 建立"失败档案"

记录每次人际冲突或谈判失败,用矛盾论复盘:是预期管理问题?(没找准对方核心诉求)还是力量对比误判?(高估自己筹码)

3. 设计"最小实践单元"

比如想练沟通力,不要直接报演讲班,先完成:每周主动发起3次电梯闲聊、记录对方的微表情变化、分析哪些话题能引发对方瞳孔放大。

观察那些升职快的人,本质都是公司矛盾的"消化酶"。

就像《毛选》说的:"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斗争。"

遇到任何问题都从四个维度分析:时间(拖延有利/不利)、空间(换个场合效果如何)、角色(相关方核心诉求)、规则(明规则与潜规则)

记住:《毛选》最狠的智慧不是教你怎么赢,而是让你永远站在"输不了"的位置。

那些真正改变命运的人,不过是把"从原理出发"变成了呼吸般的本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