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风南来,蝼蝈始鸣,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天地以一场万物并秀的盛典叩开盛夏的门扉。立夏,二十四节气中首个昭示季节更迭的时令,以"万物至此皆长大"的宣言,将春日的萌动升华为夏日的蓬勃。
此时樱桃红透、新麦飘香,蛙声在雨打芭蕉的韵律中编织丰年序曲,藤蔓攀着暖阳的阶梯触摸天空的高度。
张其成教授将从"立夏"二字的文化基因破译时光密码——看甲骨文中"立"字顶天立地的人形如何定格季节的庄严转身,"夏"字在青铜器铭文中如何凝结着华夏先民对万物壮大的虔诚守望;于田间挥汗的犁耙、孩童嬉戏的斗蛋、文人案头的"饯春"诗笺间,探寻中华民族"敬授民时,天人共长"的生存哲学。
让我们随方寸汉字穿越时空,在蝉鸣初起的韵律里,聆听生命拔节与文明传承的壮阔交响。
<字说名字——立夏>
【立夏秤人的寓意】
秤和立夏有什么关系?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古人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在立夏这天轮流称重,看秤人大声报数并讲着吉祥话。
相传该习俗与蜀汉后主刘禅(阿斗)相关。三国时期,诸葛亮将阿斗托付给孙夫人抚养时,恰逢立夏,孙夫人当众称量阿斗体重以示尽责,次年复秤验证养育成果。
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 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立夏过秤 可免疰夏。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称“消肉”。
【立字的渊源】
“立”“夏”这两个字都是象形文字。
甲骨文立看起来就像一个站着的人,人脚底那一横表示地面,一个人站在地上就是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立,建始也”,意思是说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
这个脚下踩得一横也可以理解为道。《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夏字的渊源】
甲骨文字形从日、从页。“页”本是人的头部,可指人。
人头上有日,会意太阳当头,阳光直射,中间人里头有个眼睛,比喻热得瞪大了眼睛。
天气炎热,农民忙于耕作。对于远古时代,生产技术落后的华夏先祖来说,秋冬季节无法耕种。因而,一年一度太阳北回的春夏季时间特别宝贵。
【立夏天象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其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制定的。也就是把在地球上看太阳一年运动的轨迹(一个圆)划分为24等份,每15度为一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年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立夏也标志着太阳黄经达到45°。此时,太阳直射点赤道和北回归线中间的位置,为北半球带来越来越多的阳光和热量。
立夏时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字说养生——心>
【心字的意义】
甲骨文“心”字为象形文字,主体轮廓模拟心脏外形,内部短横线表示心室、心房的结构分隔。
心字,它两边是空的,是不是很像心房心室,下面有一个小尾巴是不是很像一个血管。
以此可以推断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古人就已经解剖了心脏。所以我们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这个器官。
<字说民俗——斗\鲜>
【立夏斗蛋的民俗】
立夏确有斗蛋的民俗。在立夏当天,人们会将鸡蛋煮熟后用彩绘装饰,然后相互碰撞,称为“斗蛋”。
俗语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又称“苦夏”﹐是夏日常见的腹胀厌食﹑乏力倦怠﹑眩晕心烦的症状﹐小孩属于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古代人用斗蛋当做一个美好的祝福,希望孩子们立夏防患于未然。
还有俗语说“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立夏当日吃几个茶叶蛋能抗疲劳长精神。
【斗字的历史渊源】
古代的时候斗这个字是鬥。甲骨文正是两个站立的人在互相撕打的样子,非常形象生动。
《说文解字》中“斗,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凡斗之属皆从斗。
到了小篆以后,两只手变形严重,两个人弓着腰面对面,耳鬓厮磨,看起来亲密无间,已经完全看不出打斗的样子,体现出与拼搏有关。
【立夏斗蛋规定】
古代的时候民间,每家中午都会煮鸡蛋﹐而且这些鸡蛋一定要完好无损﹐不能有瑕疵。他们会把煮熟的鸡蛋用冷水泡上一段时间﹐把整个蛋放进事先准备好的丝网袋里面﹐把这个袋子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进行斗蛋游戏。
鸡蛋的尖端为头﹐圆端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这样一个个进行比试﹐只要蛋破就是输者。
【立夏食鲜的意义】
自明代流传至今的立夏日食鲜的习俗﹐在各地也有所不同。人们把新鲜的时令果蔬祭献给祖先和神明﹐也有普通人的“食鲜”习俗。
提到立夏食鲜,一般分为地鲜,树鲜等等。无锡尝三鲜:分地三鲜(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鲥鱼、螺蛳、河豚),取时令食材尝鲜,顺应节气更迭。
【鲜字的渊源】
“鲜”的本字是“鱻”,表示用没有变质的鱼来作菜肴。
那么在金文里,鲜变为上为羊,下为鱼,当然这并非是鱼和羊烩成一锅就是“鲜”,而是用羊表示味美,下面用鱼表示类属,意思是“鲜”属于鱼类。
最后张其成教授祝大家:立夏斗蛋,斗志满满。祝大家鼓舞斗志,迎接红红火火的夏日生活!
来源 |CCTV-10《说文解字话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