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已同步发布消息称,中方代表团将与美国在瑞士进行接触。此次中方谈判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领衔,美方则派出财政部长贝森特——这位被视作特朗普核心决策圈成员的内阁成员。
几乎同一时段,美国财政部发布公告证实贝森特将出访瑞士并与中方举行会谈。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同步官宣,标志着中美经贸摩擦正式迈入新博弈阶段。
回溯此次谈判的酝酿轨迹,诸多迹象早已显露端倪。
资本市场作为最敏感的风向标,早已为这场博弈埋下注脚。4月下旬至5月初,道琼斯工业指数录得罕见的"九连阳";中国香港股市同步呈现"三连涨"态势,五一假期后首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均实现超1%的涨幅。
值得玩味的是,此轮涨势并非源于任何重大政策利好,而是资本市场对潜在谈判红利的提前计价。这种跨市场联动效应,恰似无声宣告着全球投资者对中美关系缓和的强烈预期。
当谈判帷幕正式拉开,我们需清醒认知:贸易战的本质是权力结构的重构,而非简单的关税博弈。作为冲突发起方,美国此轮谈判必将携带多重战略诉求。理解这些诉求的底层逻辑,需要把握三个核心维度。
首要议题必然聚焦关税体系的全面重构。特朗普政府长期诟病现行全球贸易规则中的"税收歧视",在华盛顿看来,美国对多数进口商品维持低关税政策,而其他经济体却通过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种构筑贸易壁垒。
以智能手机进口为例,中国现行的20%关税叠加13%增值税,恰是美国眼中"不公平竞争"的典型例证。这种认知差异导致美方诉求远超传统关税范畴,其核心诉求是构建综合税负对等的全球贸易新秩序,本质是重塑美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版图。
更深层的博弈将围绕产业链重构展开。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施政纲领,实质是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已成为必争之地。
近期动态已显露端倪:台积电3月初宣布追加千亿美元在美建厂投资,累计承诺金额达1650亿美元;现代汽车3月底跟进210亿美元美国投资计划以换取关税豁免。这些案例揭示着美国"产业捕获"战略的清晰路径——通过关税杠杆撬动全球产业链重组。
中国亟需警惕的是,美国可能将"出口新三样"纳入靶向清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不仅代表未来产业方向,更关联着从原材料到终端制造的完整生态链。美国在谈判时极有可能提出让中国中高端制造企业赴美建厂投资、搭建供应链的要求。
第三个战略支点直指服务业市场开放。当公众注意力聚焦于大豆、能源等传统贸易品时,美国资本集团早已将目光投向更具增值潜力的服务领域。
电信、金融、医疗等行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在华盛顿看来是亟待突破的"制度壁垒"。参考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谈判实践,其惯用"议题捆绑"策略——将安全、科技议题与经贸谈判深度耦合。这种谈判模式意味着,即便是在关税磋商场合,美方仍可能提出类似扩大外资银行经营范围,放宽外资医院设立条件,让美资企业参与到中国电信、电力服务业等议题。
除上述战略诉求外,常规性筹码交换同样值得关注。扩大农产品采购、增加能源进口等传统议题,大概率将作为谈判润滑剂出现。但需警惕这些要求背后可能隐藏的附加条件,历史经验表明,美国往往将此类让步作为撬动更深层次改革的支点。
面对这场复杂博弈,中国谈判团队需把握三大原则:坚守核心利益底线,对产业安全、金融主权等红线问题寸步不让;构建梯度应对方案,针对不同诉求制定差异化谈判策略;善用多边机制制衡,在WTO框架内强化规则话语权。
值得警惕的是,美方可能采取"极限施压"战术,通过制造舆论声势、启动小范围制裁等手段试探中方底线。
回望历史,2018年以来的贸易战已证明,单方面妥协无法换取持久和平。
此次谈判桌上,中国代表团既需展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诚意,更要保持战略定力。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强调的:"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得不到尊重。"在关税壁垒与产业政策的交织博弈中,唯有坚持原则立场与灵活战术相结合,方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全球贸易体系注入确定性。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