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4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接受媒体采访时突然情绪失控,面对记者普通提问竟暴跳如雷,将矛头直指在场的《华尔街日报》记者。

这位总统不仅痛斥该报是"烂报纸",更直接扣上"中国代理人"的帽子,称与之交流纯属"浪费时间"。令人惊讶的是,被攻击的恰是保守派阵营中曾对他相对友好的媒体。

特朗普为何对昔日盟友翻脸无情?这场媒体爆发是冲动使然还是精心算计?


总统怒火何来

那一刻,空军一号机舱内的气氛仿佛凝固。刚刚还笑容满面的特朗普,眼神突然阴沉如墨,仅仅因为《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了关于美俄领导人会谈的内容。

转瞬间,这位年近八旬的总统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暴跳如雷地指着记者,声音拔高了八度:"你们这些人对我太坏了,《华尔街日报》已经彻底堕落了!"


再爆冲突!特朗普拒答《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称该媒体为“烂报纸” 2025-05-05 11:49·环球网

在场的所有记者都面面相觑,因为提问本身并无挑衅性,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外交询问。然而特朗普似乎早已憋了一肚子火,此刻如同火山喷发,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不想和你们浪费时间,这家报纸围着中国转,是中国的代理人!"

最令人瞠目的是,这番指责不是冲着CNN或MSNBC这些向来与他水火不容的左翼媒体,而是对准了《华尔街日报》——一家被认为保守派立场,相对"亲特朗普"的主流媒体。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如冰。简单的采访活动转眼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言语轰炸


再爆冲突!特朗普拒答《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称该媒体为“烂报纸” 2025-05-05 11:49·环球网

这场激烈的爆发并非特朗普首次对媒体失控。从他2016年首次竞选以来,与媒体的关系就如履薄冰,但这次针对《华尔街日报》的突然翻脸显得尤为蹊跷。

在总统专机上,本该是轻松的飞行谈话,却因为他的一句"中国代理人"的指控,瞬间变成了外交炸弹


最为戏剧性的是,就在前一周,特朗普的发言人还在引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为政府政策背书。如此巨大的态度反转,不得不让人思考其中的深层原因。

特朗普这一反常表现背后,是偶然的情绪失控,还是另有深意?要理解这场突如其来的媒体风暴,我们需要回溯特朗普与《华尔街日报》复杂的爱恨情仇。


从红毯到拳脚

2016年,当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宫时,《华尔街日报》主编贝克获得了他的第一个专访机会。

那时的特朗普对这家媒体赞不绝口笑逐颜开地在椭圆形办公室接待了贝克团队。这份"总统厚爱"让其他媒体羡慕不已,彼时的《华尔街日报》仿佛站在了信息食物链的顶端。

然而8年后,这位总统却将曾经铺设的红毯瞬间抽走,取而代之的是劈头盖脸的指责和讽刺。这180度的态度转变并非偶然。


《华尔街日报》归属于媒体大亨默多克帝国,这个家族同时拥有对特朗普极尽吹捧的福克斯新闻。令人费解的是,同属一个老板麾下,特朗普却对这两家媒体区别对待——对福克斯赞不绝口,对《华尔街日报》则怒不可遏。

背后隐藏的是一条不成文的媒体法则在特朗普的世界里,不站队就是敌人

与CNN和《纽约时报》等左翼媒体相比,《华尔街日报》对特朗普的批评可谓轻描淡写。但在特朗普看来,这种"不够忠诚"的态度,比起直接的批评更加令人恼火


《华尔街日报》内部也因特朗普报道而暗流涌动。2017年以来,该报已有数十名记者编辑离职,其中包括几乎整个国家安全报道团队。

这些离职者中的多数人认为,主编贝克过于讨好特朗普,削弱了该报的独立报道立场。然而讽刺的是,这种"讨好"在特朗普眼中依然远远不够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他对媒体的要求从"支持"升级为"绝对服从"。这种期望与《华尔街日报》试图维持的专业形象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最终在一个关键议题上爆发——那就是特朗普引以为傲的关税政策。当这家以金融财经见长的媒体开始用数据和分析拷问关税政策时,特朗普的怒火终于找到了爆发点。这场关税之争,成为了总统与媒体关系的风向标。


关税战火引燃媒体战

"对等关税"——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经济政策核心。四月初,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地震般的震荡。关税政策成为特朗普"美国优先"理念的旗帜和标志。

然而,《华尔街日报》的数据分析却给这面旗帜浇了一盆冷水。该报连续刊文指出,关税政策让美国企业苦不堪言,成本暴涨让利润蒸发,更重要的是,第一季度美国GDP萎缩0.3%,创下三年来新低

这些报道如同一根尖刺,深深扎进特朗普极为看重的经济成绩单。更要命的是,这次"背叛"来自他曾经信任的媒体,而非一贯唱衰他的左派阵营。


特朗普对关税政策的坚持超出了普通的政策偏好,已经上升到个人荣誉的高度。他曾在集会上宣称关税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交易工具",这种个人情感投入使得任何质疑都被视为直接冒犯

《华尔街日报》社论甚至用"史上最愚蠢的贸易战"来评价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这对特朗普而言无异于当众掌掴

在特朗普眼中,《华尔街日报》这一表态几乎是叛国行为。他在多个场合宣称,其他国家"占美国便宜几十年",而他的关税政策是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任何反对声音都被贴上了反美标签


有意思的是,《华尔街日报》的老板默多克本人也是商界巨头,对关税政策同样心存忧虑。这种老板与记者立场一致的罕见情况,让特朗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与此同时,中美经贸关系也因关税问题陷入冰点。白宫多次宣称与中方"正在谈判",却被中方外交部连续辟谣。中方明确表态"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立场,让特朗普政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这场全球瞩目的贸易对峙中,《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不仅影响着美国国内舆论,更成为国际社会观察美国政策的重要窗口。当这家媒体质疑关税政策时,等于向全世界传递了美国内部对这一政策的不确定性。

对一心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强硬的特朗普来说,这无疑是难以容忍的"内部分裂"。这种政策与媒体的角力,最终演变成了特朗普口中的"中国代理人"指控,将经济政策的争论直接引向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特朗普主义"的媒体收割机

"特朗普主义"——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2015年,用来描述一种非传统政治理念

它集民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反建制色彩于一身,但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将世界划分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在特朗普的政治宇宙中,不存在中立地带,只有追随者和敌人。

这种极端思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待媒体的态度。特朗普将美国媒体生态重塑为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一边是福克斯、布赖特巴特等"友好媒体",享受专访和赞赏,另一边是"人民公敌"的"假新闻媒体",遭受攻击和排斥。


《华尔街日报》曾试图在这两极之间保持专业平衡,结果却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左派指责它对特朗普过于温和,右派则批评它不够忠诚,最终失去了两边的认同。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媒体与特朗普的这种爱恨交织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共生共存。特朗普需要媒体的关注来放大其影响力,而媒体则依靠特朗普的争议性言行来提升点击率和订阅量。

数据显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被特朗普频繁攻击的媒体在他执政期间反而迎来了订阅高峰。特朗普称之为"假新闻"的媒体,因他的攻击而获得了新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亲密盟友们在察觉到风向变化时,往往会悄然疏远。马斯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原定在特朗普的"政府效率部"工作到7月,却在5月底就急于抽身,显示出与这位总统保持距离的明智选择

若将特朗普的媒体观比作一台收割机,那么《华尔街日报》这次无疑成了被收割的对象。这种"要么完全支持,要么完全敌对"的二分法思维,正在重塑美国的媒体生态和政治文化。


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媒体价值正从"客观报道事实"向"强化受众已有立场"转变。特朗普的一句"中国代理人"的指控,不仅仅是对一家媒体的攻击,更是对整个新闻自由理念的挑战。

随着特朗普逐渐步入晚年,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也每况愈下。未来的美国媒体将面临更多类似的"特朗普时刻",而这种政治语言的极端化和情绪化,或将成为美国政治的新常态


结语

特朗普与媒体的矛盾关系映射着美国分裂政治的现状。他一边抨击主流媒体发布"假新闻",一边又巧妙利用媒体关注度扩大个人影响力。

"特朗普主义"将媒体生态重塑为非友即敌的二元世界,打破了传统新闻平衡报道的规则,加速了社会撕裂和政治极化,这种影响或将长期存在。

在这场政治与媒体的较量中,公众究竟是被操纵的棋子还是有判断力的参与者?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