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期待的香港或者国际品牌资源几乎为零,对城市文旅形态贡献也为零,这样的艺术文化水准,不免让深圳大跌眼镜。

赶在五一前,深圳人满心期待的K11开业了。

但是,很多人慕名打卡后的反应是:“一言难尽、狠狠打脸、感到被羞辱…”。有多期待,就有多失望。

作为深圳近十年来最期待的大型商业体,占据深圳最绝版的城市商业地段,结果开业才发现,“最大主力店铺是无印良品、人气最旺的是费大厨、优惠码显示乱码,连洗手间马桶盖都是错位的…”

从拉满期待到拉胯开业,从“全深圳期待的K11” 到“全民吐槽的四不像”,深圳K11击穿了很多深圳人的底线。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惨烈的城市公共事件。


十万个吐槽大会

预想中的深圳商业新地标开业,结果变成了“十万个吐槽大会”。

4月28日,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正式对外亮相,分阶段试运营。

据官方介绍,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融合文化、商业、生态三大维度,打造亲近海岸、沉浸艺术、自由漫步的城市文化体验空间,激发城市文化活力,打造深圳滨海文化新名片,激发深圳商业从消费主义到体验主义的跨越。


深圳 K11 ECOAST

深圳人带着巨大期待到现场,发现槽点实在太多,一时竟不知从何吐起:


一家连麦当劳都没准备好,只有1/10店铺就敢试营业的‘商场’。

“人气最旺的是费大厨。”

“开荒保洁都没做就开业了?”

“甲醛还是超标,记得戴口罩。”

“马桶还没有安装好,还有按键盖脱落的…”

“打卡好地儿,随时出片,但也就剩出片了。”

“论招商,招商拉胯,没有丝毫特色,全是网红店快销店;论设计,金色和蓝色是怎么研究出来的?脑洞大开吗?丝毫没有美感!”

“相比香港icon的K11贵气奢华,深圳的感觉就像拼夕夕版的K11。”


槽点实在太多的深圳K11

从现场到线上,从朋友圈到小某书,深圳K11被吐槽最多的是现场体验,布局乱、层高低、没法逛。

“K11逛起来很不舒服,楼层太低很压抑,中间的大堂弄得却很通透,就像冰河里给鱼开个孔;布局乱也是真的,南北两区找不出逛商场的规律,能碰到哪个店全靠缘分。”

“艺术氛围,海景无敌,能出片,转了一圈,还是去海上世界吃饭吧。”

总结起来,就是预期拉满,兑现骨折。


预期被拉满,兑现打骨折

这样的深圳k11,与我们之前所知道的K11相去甚远。

K11的创始人郑志刚是香港新世界家族第三代接班人,有钱任性还痴迷艺术,当他突然发现购物中心同质化严重时,脑袋一拍:要玩点不一样的,把艺术馆塞进商场里如何?

于是,K11横空出世。


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

2009年香港尖沙咀K11开业,80%品牌首次入港,开业一年收入翻3倍。K11变成商业界的黑马,上海、武汉、深圳等地都有了K11,2013年上海K11把莫奈画展搬进商场,40万人排队看展,销售额暴涨20%。郑志刚亲自写公众号,百万粉丝每天被“艺术洗脑”,成功把顾客变成“K11教徒”。

坊间总结K11成功之处:用艺术给购物中心“开光”。

因此,深圳人希望K11给深圳商业带来变化。无论是带来香港或者国际的新鲜品牌,还是以K11的艺术商业能力,重塑深圳文旅目的地的形态,原本期待的K11是商业地标、是艺术文化引领者,是深圳文旅的鲜氧。


香港尖沙咀K11

但是从开业实际情况来看,K11散发的调性,门口应该挂上这副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样的K11,不仅没有给深圳商业带来任何质变,更让深圳人大失所望、匪夷所思。这真的是我们所认识的K11吗?


赶工与强开

走进k11,最直观的感受是:赶工、强开。

有多赶,看细节。

不少人发现商场优惠码显示“乱码”,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赶工到乱码都出街了。


深圳K11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作为深圳“鸽王”,之前传出K11五一前开业的消息,很多业内人士都不敢相信,“啥都没准备好,难道硬开?”

结果,真的就是硬开,到处都有“开了,但谈不上营业”的既视感,最大的落差是,此前说好的重奢几乎没有兑现。最大的主力店是无印良品,要知道如今的深圳商业,最不缺的就是无印良品。

以为是高端艺术商业,看完一圈无论是招商品牌还是动线布局,都是浓浓的平价商超风,号称对标甚至超越万象天地,实际上是超市级的招商运营水准,之前宣称的一些重磅品牌影子都看不到。

对此,网友最贴切的调侃是:“太子湾某虹”。


浓浓的平价商超风

有接近K11内部的说法是,受困于近两年的市场大环境,商业地产压力重重,使得项目招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商业体不得不重新评估招商策略,从追求品牌矩阵完整性转向差异化价值塑造。

换句话说,就是一些原来确定的主力品牌商家在观望,于是从第二、三甚至第四梯队里选择品牌“临危受命”。

有人说,K11还是晚开了几年,早个几年各种“势运”尚在,也不至于落个招商无力、全民吐槽的局面。


开业当天,人山人海

被强开的深圳K11,槽点不断,负面BUFF叠满。


深圳K11开业,一次惨烈的公共事件

在深圳K11的自我描述里,“是深圳首个海滨文化艺术综合体,将太子湾的自然景观与艺术装置深度融合,并规划文化空间与海岸公园联动…不是一个普通商业,而是一个艺术社区。”


开业当天,很多深圳人“败兴而归”

问题是这种艺术、商业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跨界融合,k11呈现出来的结果看起来是一个失败的“四不像”

有商业地产的业内人士评价,K11在业内的的评价并不高,因为他们不像是在做商业,更像一个富公子拿着家族的钱“玩花样”。

回看几个K11的经典项目,上海K11被追捧,是因为项目地段特别好,周边客群还有商业环境都很成熟,而且那个年代商业体之间的竞争也没那么激烈,K11可以带给消费者特别感。


失败的“四不像”

但是,特别感并不代表这种商业运营模式是成功的。


广州K11虽然是在CBD地段,但项目设计一直争议不断。同样,香港K11的招商现在也很困难,商家看完项目的规划设计之后,就和普通消费者观感一样,不知道你究竟要搞什么。

也就是说,K11所谓的艺术+商业,本身就是一个未经检验的跨界半成品。


广州K11

过去五年间,深圳平均每年新增商业面积超百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底,全市商业总体量已突破180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超过300家。


深圳早就是一个不缺商业,甚至是一个商业同质化到触目惊心的城市。


所以在太子湾的绝版城市地段,在深圳滨海绝佳的城市公共空间,期待有新的商业IP和商业解决方案,为深圳塑造文旅地标的全新形态。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深圳K11报以高期待的原因。

但是,深圳K11呈现的结果却大跌眼镜。先是不断延期,再是赶工强开,很多商业体的基本功能都没有实现,深圳人期待的香港或者国际品牌资源几乎为零,对城市文旅形态贡献也为零,这样的艺术文化水准,就算”文化沙漠“的深圳都看不上。


逛完这样的K11,有感到被羞辱

在深圳商业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这样的K11出现在太子湾这样的绝版地段,它是一种拉胯,毫无建设性更无引领性可言。占据着城市最好的地段,给足了筹备时间,拉满了全城人期待,但是给出来的结果,还达不到一个普通商业体的运营合格线。这样的K11不仅是在浪费城市绝版资源,也是在消费深圳人的预期和情感。


铺天盖地的吐槽背后,k11的开业演变成一场惨烈的公共事件。这样的K11,也在打脸和羞辱之前报以预期的深圳人。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你怎么看深圳K11?

留言区聊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