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鸭绿江畔寒风呼啸,我裹紧羽绒服推开"平壤海棠馆"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暖气裹挟着泡菜香。小金正在擦拭早已一尘不染的餐桌,看见我时眼睛亮起来:"王哥来啦!今天有刚到的明太鱼汤呢。"


这是我第三次来这家朝鲜国营餐厅。记得初次见面时,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连"欢迎光临"都说得磕磕绊绊,现在却能熟练地用中文介绍每道菜的典故。她胸前金日成徽章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与墙上LED屏播放的朝鲜风光片形成奇妙呼应。


"今天怎么没放《阿里郎》?"我注意到背景音乐换成了中文流行歌曲。小金狡黠一笑,凑近压低声音:"领班去沈阳学习啦。"她麻利地摆好铜碗,手指被暖气烘得泛红,"王哥知道吗?在平壤,这个季节端菜要戴两副手套。"


【冰与火的三年】

三年前那个雪夜,19岁的小金跟着30人团队跨过结冰的鸭绿江。当载着她们的客车驶入丹东市区时,沿街商铺的霓虹灯让她误以为闯入了科幻电影。"平壤也有灯光秀,但这里的广告牌会动!"她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LED大屏时的震撼。

餐厅后厨成了她们的"新世界入口"。当中国厨师轻车熟路地从双开门冰箱取出新鲜蔬菜时,朝鲜姑娘们围着这个会"自动结霜"的柜子研究了半小时。"在老家,冬天的白菜要裹三层报纸存在地窖里。"小金比划着,"可是这里的白菜,冬天都能绿油油的。"


最让她们惊叹的是卡拉OK系统。第一次团建时,面对触屏点歌台,这些能歌善舞的姑娘竟手足无措。"我们平壤的KTV还要人工换碟片呢。"小金说着调出手机里珍藏的视频:在镶满镜子的包厢里,她们穿着传统长裙,对着液晶屏唱《卖花姑娘》,水晶吊灯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亮晶晶。


【暖气片上的乡愁】

二楼员工宿舍的暖气片,是小金最珍视的"宝物"。每个休息日的午后,她会把洗净的衣裳铺在上面,看着水汽袅袅升起。"在平壤,晾衣服要算准太阳角度,否则就冻成冰板。"她抚摸着手腕上的电子表——这是用三个月工资买的,表盘温度显示此刻室内24℃。

有次寒流来袭,我见她站在商场橱窗前凝视模特身上的羊绒短裙。"我们也有漂亮裙子,但冬天只能穿在厚棉裤外面。"她低头看自己及膝的工装裙,"这里的冬天像被施了魔法,供暖车每天凌晨四点就来加压。"说着突然红了眼圈:"要是我妈也能在这样的屋里过冬..."


【最后的24小时】

次日就是归国期限。往常拘谨的姑娘们破例围坐在客人桌旁,小朴用流利中文插话:"欧巴是不是看上我们小金了?她未婚夫可是人民军射击冠军!"满室哄笑中,小金慌乱打翻酱料瓶,深褐色的痕迹在白色桌布上晕开,像幅未完成的水墨画。

深夜打烊后,她偷偷带我参观更衣室。储物柜里整整齐齐码着三年积攒的"珍宝":印着HelloKitty的暖手宝、会发光的头绳、还有半包没吃完的巧克力。"这些都要留给下一批姐妹。"她抚摸着暖手宝上的绒毛,"就说...是中国客人送的吧。"

当我们路过灯火通明的万达广场时,她忽然停住脚步。旋转木马的彩光倒映在眸子里,恍若银河坠落。"其实进去过三次,"她狡黠地笑,"躲在试衣间试过羽绒服,真轻啊...就像穿着云朵。"


【冰与火的抉择】

次日清晨,姑娘们穿着崭新民族服装在口岸列队。小金把中国同事送的暖宝宝塞进贴身口袋,转头望向江对岸的炊烟。领队开始清点带给平壤的"礼物":海尔冰箱、华为手机、还有整箱的暖风机。

"到了新义州就要上交手机了。"她突然把攥得发烫的U盘塞给我,"里面有我这三年拍的照片,能帮我洗出来寄到开城吗?"U盘上贴着卡通贴纸,温热的触感让我想起昨夜她讲述的每个细节:中央供暖系统如何运作,地暖施工要挖多深,锅炉房的安全规范...


当她们的身影消失在国境线另一端时,我摸到口袋里突然多出的东西——那个Hello Kitty暖手宝。里面夹着张字条,中文写得东倒西歪:"请告诉中国朋友,平壤的冬天虽然冷,但我们心里有火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