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传淮
常听人说:“没有文化,别谈文旅”、“文化生根,旅游开花”、“旅游看流量,文化定生死”、“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由此可知,地域文化应该是旅游产业中的重要内容。
一、蓬溪地域文化特色
蓬溪地域文化特色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红色、古色、绿色。
(一)红色。指革命传统与红色记忆,红色是蓬溪文化的血脉。
蓬溪县自古以来就是蜀中红土地。蓬溪,又名赤溪,具有自然之红。宋代《舆地纪胜》:“赤溪,自利国镇(今明月)西流入小溪县(今船山区)。”清代道光本《蓬溪县志·河流》载:“蓬溪,县北,一名赤溪。”蓬溪县城赤城,是一座红色之城;赤城霞起,向为“蓬溪八景”之一。
蓬溪县人民政府立“赤溪河”管理线石碑
蓬溪也是中国革老区。1929年旷继勋率军在牛角沟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攻下蓬溪县城,成立四川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一一蓬溪县苏维埃政府,“起义蓬溪早,赤城赤最先”。蓬溪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旷继勋纪念馆、牛角沟起义遗址等,具有重要的革命教育意义。
(二)古色。即古色古香,历史文化厚重,古色是蓬溪文化的基因。
蓬溪是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
蓬溪自唐永淳元年(682年)建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蓬溪县保留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遂宁市现在(2025年)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蓬溪县独占6处,即:宋代白塔(蓬溪白塔)、元代金仙寺、明代宝梵寺壁画、清代奎阁、清末民初高峰山道观。“寺多壁画古,塔峻摩崖宽”。蓬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
(三)绿色。即生态景观与山水田园文化,绿色是蓬溪文化的灵魂。
古代蓬溪,溪流环绕,有小桥流水人家。古代诗人描写蓬溪山水的诗词很多。例如:清代诗人刘鸿典《蓬溪县》:“神仙眷属许相携,一路春风送马蹄。此境此情俱入妙,烟花三月到蓬溪。”民国诗人陈宗和《蓬溪》:“盈盈一水界东西,两岸人家树色迷。行到长桥如画里,绿杨城郭是蓬溪。”将蓬山溪水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当代赤城湖景区、芝溪坊、香溪谷、笆篱公社、小渔村、唐兴古城·都市田园、高峰山隐寓山居等等,山不高而秀丽,水不深而澄清,形成了“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独特景观。
绿满高峰山
蓬溪之盛,盛在人文,盛在山水,盛在今朝之奋进。蓬溪文化的特色在于红色、古色和绿色,“三色交融,多姿多彩”。多元文化的交织,使蓬溪成为川中地区人文与自然并重的文化高地,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创新活力。
二、挖掘在地文化,唤醒乡村基因密码
蓬溪文化种类甚多,主要有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廉洁文化、本草文化、孝贤文化、山水文化、书院文化、盐卤文化、非遗文化、国保文化、院子文化等等。中共蓬溪县委党校主持编写了《文化蓬溪》一书,我有幸参与了编写工作。此书对蓬溪重要文化,进行了解读,大家可以参看。
蓬溪在地文化的基因和优点有:
(一)开放包容
蓬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底部,又是湖广填四川形成的移民大县,蓬溪人的先祖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形成了开放包容的蓬溪地域文化。蓬溪并不封闭,而是笑迎天下客,吸纳各地优秀文化,最终融合成为蓬溪文化。
(二)崇文尚武
古人云:“巴出将,蜀出相。”蓬溪位于巴蜀交界之地,既出相,又出将,重文尚武,文武双全的人不少。古代蓬溪文科进士有40余人、举人180余人,有明代宰相席书;清代贤相张鹏翮、蜀中诗冠张问陶;有当代开国少将李泛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解上将邓昌友、中将何清成、少将唐烈辉等。
(三)敢为天下先
1929年,蓬溪起义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西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20世纪70年代,蓬溪县群利乡九龙坡村包产到户,亦是全川最早。
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
蓬溪每个地方,都有不同文化,都要深入挖掘,激活“沉睡基因”,讲好本土故事。
三、对两大项目的建议
(一)墨砚湖“山水画卷”生态智慧新城
墨砚湖位于蓬溪县普安大道旁。建议此项目重点挖掘书院文化、山寨文化。
蓬溪历代重教崇文,书院甚多。拙著《遂宁古代书院》记载:蓬溪有书院26所。蓬溪县城明清时期,有三个奎阁(即石鱼山奎星楼、巽峰山奎星阁、广场奎垣),两个文昌宫(分别位于位于石鱼山、书案山),两座蓬莱山(即大蓬莱山,位于蓬溪县赤城镇,又称蓬山,有蓬莱三岛、蓬莱书院;小蓬莱山,位于大英县蓬莱镇,有蓬山书院)。
南池书塾远眺
墨砚湖附近普安街道打铁垭村东山有一座永乐寨(又名连二寨),寨下有南池寺。南池寺向为寺院与书院(书塾)相结合,该寺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距今897年,比白塔还早76年(1204)。明正统八年(1443)扩建。明初毁,万历四十八年(1620)重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6)迁建于寺后东山二台土上。
南池寺梁上墨书题记:“建炎戊申创,乾道庚寅完功。”
南池寺大殿正梁明代墨书题记中涉及到的人物有:
倪参化:贵州黎平人,举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任蓬溪知县。
蓬溪县主簿黄宪章,广东饶平人,监生。
蓬溪县教谕王□□。
蓬溪县训导晏国宗,铜梁县人。
蓬溪县举人:
李时化: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人。
谭文杰:明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
谭文化: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
蒲来举: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江南甘泉县知县,赠太卿。
谭文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
苏洪化: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
苏鸣瑜:崇祯三年(1630)举人。
蓬溪县监生:
杨作标:河南巡抚杨作楫族弟。
民国以来,南池寺改为村小。人才辈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敬中春曾在此校读书。
在南池寺中,书院(书塾)与寺庙奇妙融合,它不仅是一个宗教重地,也是一个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这里既有梵刹的宁静,又有杏坛的活跃,梵鼓钟音与讲经书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天籁之音。这里的氛围是“无事静坐,有福读书”,是追求内心宁静与知识的理想之地。
(二)菌香园
菌香园位于蓬溪县现代食用菌科技农业园区。建议此项目重点挖掘菌菜文化。
古代茯苓、灵芝等,是重要食用菌,蓬溪人1700多年前就在采集食用。
西晋冯盖罗一家十七人,于永嘉元年(307)七月十五日,在龙多山食茯苓而飞升。清康熙《蓬溪县志·卷上·录异》载:“县民张氏,一日出汲,见一小儿啼,欲乞乳状,张与之乳。嗣是出汲水,则此儿按时就乳,家人不知。一日客至,张氏迟归,其姑痛叱之。张告以故,同往验之,不见此儿。归,语其翁。翁令以线往,若复其乳,以线系其腰。张如法行之。儿出,以乳饱之,即携锄随线路捕捉里许,线入土穴,锄得一茯苓如儿状,举家烹而食之,张不忍食。一日霞光四起,其家拔宅升去,张氏独留,依一邻妪,绩纺度日,享年百岁。上司马为立百岁坊,相传即冯盖罗之媳也。”清光绪新修《潼川府志》亦有载。
唐代女道士谢自然,在蓬溪遇仙人洗灵芝。后来,此溪就被命名为“洗芝溪”,简称“芝溪”。相传,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十月二十日,谢自然在果州飞升。清代乾隆本《蓬溪县志·河流》记载:“洗芝溪,治东二里,水入蓬溪。按:旧志仙释载:谢自然住小溪洞修行时,有一异人来溪洗芝,赠以偈,后自然徙居顺庆府栖乐山,登仙去,溪因洗芝,故名。”韩愈《谢自然》:“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呆无所识,但闻有神仙。”现有洗芝溪、灵芝寺等。蓬溪县名,就与菌菜文化有极大关联。蓬溪,因蓬山(蓬莱山)溪水(芝溪水)而得名。蓬溪菌菜文化,历史深厚。
历史因文化而精彩,文化因历史而厚重。溪水多情,总润书家笔墨;蓬山有梦,正邀天下朋俦!以“文化赋能、产业兴农”为宗旨,愿我蓬溪,繁荣兴盛,永耀于华夏之天!
(本文系作者2025年4月30日,在“引客入遂/相约蓬溪:我在蓬溪有个院”主题宣传推介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