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在斯诺克世锦赛的赛场上,赵心童以18比12的优势击败马克・威廉姆斯,成功登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这一壮举瞬间在媒体上掀起热议。
在众多报道中,对赵心童父母的采访内容格外引人关注,正是父母超前的育儿智慧,成就了赵心童今日的辉煌。
当社会还在为 “高考工厂” 和 “快乐教育” 争论不休时,赵心童 10 多年前的家庭教养实践,宛如一剂清醒剂,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本质规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教育者的使命便是为其找到适宜的土壤。
一、教育觉醒:看见孩子独特的生命密码
赵心童7岁时,第一次在楼下台球桌触摸到球杆,便对台球展现出了浓厚兴趣。
仅仅三年后,10岁的他台球技艺已十分出色,在与成年爱好者的切磋中,常常能将对方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到了12岁,赵心童毅然选择退学,全身心投入到台球事业的发展中。
换作大多数父母,看到儿子有这样的喜好,或许会嗤之以鼻。在很多人的固有观念里,台球似乎是社会青年消遣的游戏,并非正经的兴趣爱好,常常冠之耽误学习,禁止接触。
然而,赵心童的父母截然不同,他们没有陷入 “学历焦虑” 的思维定式。
当赵心童向父母表达 “我要退学,专心打台球” 的想法时,父母没有立刻严词拒绝,而是耐心询问他的想法,曾和他讨论大学毕业后想从事的职业, 赵心童坚定地回答:“还是想打台球。”
父母被他的这份执着打动,加之对孩子兴趣、潜质的了解,认为孩子确实是这方面人才,就想:如果他以后打,那不如现在去打。
这种理性决策的背后,彰显出家长突破 “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 传统观念的认知突围 ,认识到:每个孩子来到这世界,都带着独特的使命。
二、教育智慧:因势利导成就卓越人生
为助力赵心童在台球道路上顺利前行,其父母可谓煞费苦心。
他们重新规划房间布局,购置斯诺克球桌,打造球房,只为给孩子打造一个能随时训练的优质空间。同时,父母还不惜投入重金,为赵心童聘请专业教练,让他接受更为系统、专业的指导。
退学后的赵心童,拜入伍文忠门下,伍文忠正是为中国赢得首个台球世界冠军头衔的丁俊晖的启蒙教练之一。在名师的悉心教导下,赵心童的球技突飞猛进。他先是在国内赛事中崭露头角,随后又远赴英国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
2016 年,赵心童成功挺进斯诺克职业赛,此后一直备受关注,直至在 2025 年斯诺克世锦赛中大放异彩。
这种精准的教育投入模式,彻底颠覆了 “广撒网” 式兴趣培养的误区。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大约 10000 小时的刻意练习。这恰好印证了赵心童家庭 “聚焦优势,纵深发展” 策略的科学性。
三、教育反思:走出集体焦虑的迷雾
当赵心童在青少年时期,朝气蓬勃地在训练场挥汗如雨时,无数家庭却在上演着令人痛心的教育悲剧,这样的反面案例屡见不鲜。
有一位家长,孩子提出想退学专心写作,未来成为作家,父母却认为这是 “不切实际”“不务正业”“没有前途”“痴心妄想”,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想法。结果孩子陷入抑郁,休学一年,在家中频繁与父母发生冲突。即便重新返校,情况也总是反复,家长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
现实中,当孩子有不想学习、提出打破常规想法的苗头时,家长往往着急上火,与孩子发生争执。
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仅严重伤害亲子关系,还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抑郁休学等严重后果。家长一心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道路成长,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和个性特点,最终得不偿失。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不容小觑,其中相当比例与学业压力直接相关。这些数据深刻折射出现代教育的深层悖论:在标准化的教育流水线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赋火花,正逐渐在集体焦虑中熄灭。
反观赵心童的成长轨迹,其家庭教育遵循的是 “优势增强” 原则。当赵心童不想考大学时,父母没有用 “别人家孩子” 的模板打压他,而是综合分析做出最优决定。这种理性评估框架,将教育决策从情绪对抗升级为战略规划。
四、教育重构: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范式转换
赵心童家庭的教育实践,清晰地印证了未来教育的三大趋势:
(一)从学历崇拜到能力本位
学历固然是职业的敲门砖,但步入职场后,能力才是立足的根本,没有能力即便有学历也可能丢饭碗,因此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世界经济论坛《2025 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分析思维、认知技能、韧性、领导力和协作能力等人类技能依然是关键的核心技能。这表明,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能力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二)从全面发展到优势突破
教育神经学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存在 “长板效应”,即发展孩子的优势,比弥补劣势更具发展价值。
与其让孩子在各个领域平均用力,不如集中精力挖掘和培养孩子的优势,让其在擅长的领域深耕,更有可能取得突出成就。
(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学习本质上是主体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内驱力所产生的学习效能,是外部强制驱动的数倍。
当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会主动、自觉、自愿地去探索和学习,这种源自内心的动力,能让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五、教育实践:给家长的三个行动指南
(一)建立天赋发现机制
家长应定期记录孩子的 “心流时刻”,仔细观察孩子在无人要求时,自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活动是什么。
同时,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通过耐心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内心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
(二)构建成长支持系统
根据孩子展现出的不同优势,家长要及时为其提供相应的环境和资源支持。比如,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提供训练场地和器材,为热爱艺术的孩子聘请专业老师等。
此外,在精神层面,家长也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采用兴趣培养和文化课学习相结合的弹性方案,让孩子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切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三)设计动态评估模型
家长要定期对孩子的专业水平、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坚决摒弃传统单一的教育观念,避免陷入 “唯成绩论” 的短视陷阱。
要充分认识到成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助力孩子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当我们能用智慧之眼识别孩子的天赋密码,用坚定之心守护孩子成长的火种,或许在寻常的街巷拐角处,正生长着让人惊喜的未来。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而是能在各自领域绽放异彩的 “超级个体”。赵心童的故事深刻启示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