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规范化的诊疗、有效的临床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作用。正值世界防治哮喘日到来之际,康迅网特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亮教授,围绕“哮喘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展开分享,以供临床参考。
专家简介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董亮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山东省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呼吸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国家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遗传与罕见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疑难罕见病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支气管哮喘多学科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哮喘学组组长
一、概述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固有淋巴样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1.炎症导致气管平滑肌肥大和杯状细胞化生,引起气管痉挛、黏液分泌和气道重塑。
2.非炎症过程也与哮喘进展有关。
3.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学影响肺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而其他包括激酶、适配器蛋白、ORMDL3、Gasdermin 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在内的分子也通过不同方式驱动哮喘的进展。
二、诊断
1.典型症状
以下特征的存在,会增加患者诊断哮喘的概率:(1)喘息、气短、咳嗽和/或胸闷的呼吸道症状;(2)患者(尤其是成年人)会出现不止一种此类症状;(3)症状往往在夜间或清晨加重;(4)症状随时间和强度而变化;(5)病毒感染(感冒)、运动、接触过敏原、天气变化、大笑或刺激物,如汽车尾气、烟雾或强烈气味,都会引发症状。
2.辅助检查
(1)肺功能检查
哮喘患者肺功能检查的特点及考虑因素、定义、标准详情见表1。
表1 肺功能检查
注:FEV1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SABA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为长效β2受体激动剂;PEF为呼气峰值流速;ICS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FVC为用力肺活量
(2)支气管激发试验
· 评估可变呼气气流限制的选择之一是支气管激发试验,可评估气道高反应性。
· 诱发因子包括吸入的乙酰甲胆碱、组胺、运动、过度通气或吸入甘露醇。
· 在未服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阴性结果有助于排除哮喘,但阳性结果并不总是意味着患者患有哮喘,还必须考虑症状模式和其他临床特征。
(3)其他
· 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或测量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的水平来确定。
·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并不常规用于哮喘的诊断,但对于难以治疗的成人哮喘患者,可能有助于调查合并症或替代诊断的可能性。
3.诊断及临床首诊流程
哮喘的诊断基于特征性症状模式病史和可逆性气流受限证据。临床应记录患者支气管扩张剂反应试验和其他检验结果。尽可能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检查,例如,在患者开始使用控制药物前记录哮喘诊断证据,因为通常患者使用控制药物后难以确诊哮喘,临床首诊流程详情见图1。
注:哮喘为支气管哮喘;PEF为呼气峰值流速
图1 临床首诊流程图
4.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等综合判断,详情见表2。
表2 哮喘的鉴别诊断
三、治疗
1.哮喘的常规治疗建议
(1)成人和青少年(12岁以上)重度哮喘患者不应停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福莫特罗的维持剂量。
(2)对于使用ICS-福莫特罗作为维持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ICS-福莫特罗作为缓解用药;对于使用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非福莫特罗)作为维持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作为缓解用药。
(3)根据202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哮喘治疗方案中对SABA的使用建议进行了重要调整,反对单独使用SABA作为哮喘的常规治疗。SABA应与ICS联合使用作为控制药物。
2.哮喘的阶梯治疗
哮喘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阶梯治疗,详情见图2。
注:ICS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LAMA为长效抗胆碱能拮抗剂;SABA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哮喘为支气管哮喘
图2 哮喘的阶梯治疗
1.当哮喘症状控制,并且肺功能稳定至少达到3个月,可以考虑降级。如果患者有急性加重风险因素,如在过去1年有急性加重史,或持续气流受限,降级治疗需在严密监督下实施。
2.选择合适的时机(无呼吸道感染、非旅行阶段、非妊娠期)进行降阶梯治疗。
3.将每一个降级均认为是1个治疗试验,记录患者的哮喘状态(症状控制、肺功能和危险因素)。提供清楚的指导意见;提供书面哮喘行动方案和保证患者有充足的药物,必要时恢复到初期的剂量;监督症状和呼气峰值流速;制定随访日程。
4.间隔3个月将ICS降低到25%~50%是可行的和安全的。
四、患者管理
1.长期目标
(1)实现对症状的良好控制并保持正常的活动水平。
(2)尽量减少与哮喘有关的死亡、恶化、持续气流受限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2.个性化的哮喘管理
评估、调整治疗和审查的持续循环。
3.哮喘的长期管理
(1)每3~6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内容包括①临床哮喘指标(症状控制、恶化、肺功能);②并发症;③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因素;④治疗(检查吸入器技术和依从性、审查对附加治疗的需要、评估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在内的不良反应、优化合并症管理和非药物策略);⑤关注患者的社会和情感需求。
(2)定期医患沟通,内容包括①治疗结局的评估;②患者的顾虑;③哮喘恶化或其他风险的行动计划;④改变治疗药物(哮喘和非哮喘)及潜在的不良反应;⑤加快审查药物的指征和联系细节。
审稿专家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董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