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不生”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不只是我们国家,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生育焦虑。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称,许多国家的生育率近几十年来显著下降:

  • 2021年,全球平均每名育龄女性生育2.3个孩子,而1950年这个数字是5。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将跌到0.5%。

生育率集体跳水,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亚洲,而是成了一个全球性现象。

从北欧到东亚,从欧洲到北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生、没法生、根本不敢生”。

这事儿可不只是家庭选择的问题,更是国家发展的大事

经济放缓、劳动力短缺、老龄化来袭……生育率一降,牵一发而动全身。

多数人以为,是女性“不愿生”?错,诺奖得主说,问题出在“他”

哈佛大学教授、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劳迪娅·戈尔丁,给出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答案:不是女性变懒了,也不是大家不婚主义泛滥,而是——男性的角色没跟上时代的脚步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刺耳?可她用几十年的数据研究,得出了这个令人警醒的结论:

  • “当女性越来越多地走向职场,承担家庭责任的‘他’,却很少跟着升级转型。”

换句话说,女性在适应社会变化,努力成为“现代母亲”的同时,不少男性仍停留在传统‘丈夫’的角色模型中

为何经济越发展,生育率反而越低?

戈尔丁的研究显示:生育率下降最快的国家,往往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你没看错,发展越快,孩子越少。

因为经济腾飞拉来了女性走入职场的大潮,女性改变了,而男性的责任没变,这就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女性工作家庭两头顾,她们太累了。



举个现实例子: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很多女性白天在办公室拼业绩,晚上还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处理家庭琐事……光是“无薪劳动”,平均每天就比男性多出3小时(联合国数据)。

要喂奶、换尿布、买衣服、盯疫苗、辅导作业、沟通老师、应付亲戚……这哪是生娃,这是全职项目管理!

女性生一个娃,收入缩水近三成;男性却涨了工资?

戈尔丁用数据算了一笔帐,狠狠打脸“女人回家带孩子也挺好”的老话:

  • 女性一旦成为母亲,终身收入平均下滑28%;
  • 男性成为父亲后,收入反而上升6%。

这不是个别案例,而是一种社会规律,经济学界称之为:“母职惩罚”和“父职红利”。

也就是说,在职场中,女性生娃后常常被边缘化,而男性却因为“以事业为重”被当成潜力股。



不少女性辛苦拼到管理岗,一旦怀孕、请假、生育,就被调岗、降薪,甚至直接“优化”;而她们的丈夫,在公司却越来越吃香。

家庭责任不对等,职场代价全由女性买单。

难怪那么多女性迟迟不想结婚,更不想生娃。

为什么北欧生育率更稳?因为“他”参与进来了

再看那些生育率保持得不错的国家,比如丹麦、瑞典,他们做了什么?

答案是:爸爸们真正参与进了育儿。

  • 在北欧国家,男性请育儿假的比例常年超过30%,
  • 家务育儿时间基本接近女性,每天差距不到1小时。

而在大多数亚洲国家,这个差距是3小时甚至更长

韩国去年生育率略有回升,从0.72涨到0.75,被认为与“男性育儿假突破30%”直接相关。

道理很简单:当爸爸半夜爬起来喂奶、研究奶粉配方、和妈妈共同承担育儿焦虑时,女性的压力才会真正减轻。

只有当男性从“说支持”变成“身体力行”,生娃这件事才不会变成女性的独角戏。

补贴可以有,但角色转型更关键

有人说,咱们也在发钱鼓励生孩子啊。比如,最近呼和浩特给出的育儿补贴:

  • 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0000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这力度确实不小,可效果如何还得看长远。如果育儿的责任依旧压在女性一边,光靠补贴远远不够。



因为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真正决定“生不生”的关键,从来不是钱,而是——有没有人一起扛这个孩子。

别再让女性一个人负重前行

戈尔丁的研究,提醒了这个世界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 如果不改变“父亲”的定义,任何生育政策都可能事倍功半。

所以,想提升生育率,不妨从改写“父职”开始。(当然,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可不止这一项……)

通过补贴鼓励生娃是不够的,而应该创造人人都愿意参与育儿的社会土壤

你怎么看?你觉得,一个靠谱的爸爸,是否比几万块补贴更重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