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中国医药指南》就涉宫颈癌等论文出现男性病例致歉:辞退涉事编辑、进行整改(详见今日快报A4版)。这一处理决定,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依然有意义。至少,这种严肃的处理手段,对漠视学术不端等乱象者提出严厉警告。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护士发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上的论文,出现了“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等语句。“男性确诊子宫肌瘤”作为一种非常荒唐的说法,引发全网关注。
这一事件在急剧发酵的过程中,也带出更多的问题:近日,网友“李大海说”向现代快报记者反映,他在知网检索发现,有30余篇医学论文内容荒诞、涉嫌学术造假,比如,在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羊水栓塞等女性疾病相关论文中,居然出现了大量男性患者。“问题论文”的作者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多个省份的医院。这就足以证明,“男性确诊子宫肌瘤”的荒诞性具有“必然性”。当学术论文成为一种利益工具时,就难以阻止学术不端行为。
事实上,类似的行文差错,只要把关者细心一看,就不难发现。之所以无人认真把关,关键在于被眼前利益遮蔽了视线。这种状况,令人扼腕。
此前,在舆论压力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出声明,处理了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护士。但其他涉事医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拿出实质态度,何去何从,引人追问。
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学术研究、晋升考核的公正性,也损害了社会对于学术的信任,可谓危害不浅,对此应该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从维护学术诚信和尊严、杜绝学术不端的高度出发,及时对学术不端乱象进行治理,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极为重要,容不得延宕。在一些涉事单位保持“沉默”的情况下,有无必要请更高层级介入调查,值得思索。
要根绝学术不端行为,当标本兼治。一方面,必须严格落实评审制度,强化学术刊物、用人单位对学术论文的把关和监督,让论文写作和发表更规范;另一方面,必须以技术赋能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重构优良的学术生态。利用AI等新技术手段,建立AI验真、成果追溯等系统,实行学术论文全周期管理,及时梳理和消除学术问题。此外,当加大惩治力度,提升学术不端违法违规成本,引导从业人员“爱惜羽毛”。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多地明确提出破除“唯论文论”,加快构建多元化职称评价体系。这一举措,旨在通过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创新,为从业者创造良好的干事、科研氛围,激励他们以真才实学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值得推广。
当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晋升评审机制成为主流,当基层工作人员凭借实干就能获得更多晋升机会,学术不端现象自然失去了“驱动力”和土壤。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