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命本来就挺好。但命好的人选择苦练,才是最值得一看的人生,而赵心童正是如此。我们太爱听那种“底层少年翻身”的故事了,听到“冠军”就下意识想配个“从小吃苦、母亲生病、背着台球杆流浪英国”的画面。



实际上,赵心童小时候家境就不错。深圳长大,爸是医院副院长,妈是护士。别人家玩具是积木,他家十岁就有自己的球桌。十三岁那年,他开口跟家里说想辍学打球,父母居然真答应了。







大多数孩子是被逼着努力,他是不被逼也主动往训练场投靠。什么叫从小就清楚自己要什么?赵心童给了最干脆的回应:拿球杆,不回头。



2023年他被禁赛,以至于最后连台球圈子都差点忘了他。换个人早就摆烂搞副业了,但是他没有。

他一头扎进欧洲的Q-Tour,那是连奖金都不够高铁票的比赛,他没签名、没粉丝接机,一天五小时沉在球桌边练防守、改球路、重新走起步阶段。没人催他,他还是日复一日去球馆。



他图什么?说真的,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条路能不能通,他只是咬牙打完每一杆,看看会不会有出路。结果还真打出来了。

夺冠那天,除了比分,我最记得的是领奖那一幕。赵心童把一个长发女孩请上了台。他没说一句“感谢陪伴”,也没多摆POSE,但是她那一口轻轻吐出的气,比多少情话都管用。





她叫林可鑫,24岁,剑桥心理学毕业,英国华裔,家境好,脑子更好。她不是“被捧起来的冠军女友”,她是在他被禁赛、低谷、媒体全体沉默的时候,还坐在他训练场边默默陪着的人。





她没在意现在不能露脸,也没担心以后红不红,她只管他打得漂不漂亮,人够不够清醒。赵心童能在台上拉她一把,是他用整场人生给出的认可。没有包装,没有剧本,就一个动作:你该站在我身边。

很多人以为他靠天赋,其实更靠自我管理。他早几年打出成绩后戴上了理查德·米勒、开起了库里南,可是他没把自己活成炫富选手,反而是一次次在台球馆的苦练。



我们见过多少年轻人手握起点,却不肯把人生“加难度”?大部分人在有了退路后,就开始走捷径,赵心童偏不。

他有过光环,也经历过质疑。不过无论场内场外,他没乱说一句话,没蹭一次流量。别人看他冷,其实他是把所有表达留给比赛了。



很多人以为“爆发力”来自破釜沉舟,其实不然。赵心童不是赌一把,而是练到了别人必须服。决赛打威廉姆斯,他不是赢一两局靠状态。

他是从第一阶段就压着打,节奏不慌,心态不炸。解说席全场都在惊讶:这不是刚解禁7个月的状态,这像是统治级球员的熟练度。赛后,连曾经看低他的特鲁姆普都公开道歉了。



这真的不是运气,是他用训练撑出来的。他赢的,不只是冠军,是别人说你可以躺的时候,他非但没躺,还打出了比以前更狠的球。

这才是我们现在最缺的这种狠人:能出成绩,但不靠营销。有选择权,但不选择轻松。赵心童,赢了比赛,也赢了人生的底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