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处曾羞于见人的城市“伤疤”,如今正加速蝶变,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盛夏,成为市民亲水打卡的好去处。记者昨日获悉,由烟台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建设的4处水塘水库集中改造海绵示范项目,目前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计划5月底前完成改造施工。其中,广电大厦南水塘、青年公园水塘已完成总工程量的约90%,老虎岩水库、天合城水塘已完成总工程量的约65%。

两大要道交叉口“长出”打卡地

东边靠着观海路、南面紧邻港城东大街,广电大厦南水塘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个“显眼包”。“五一”假期刚过,经行的市民便惊喜地发现,沿着水塘周边,一座动静皆宜的口袋公园已呼之欲出。


走在水塘北侧的人行步道上,刚完成硬化的路面格外坚实,新移栽的乔木和灌木正恣肆地倾吐着绿意,浓密的树荫下,空气格外清新。芦苇、芦竹、鸢尾、千屈菜等绿植给位于公园南侧的水塘镶上了一道“绿边”,正在调试的太阳能喷泉式增氧设施汩汩喷涌着。待到水质完成净化后,漫步在“氧吧”亲水嬉戏,将成为居民度夏的新选择。

然而,在水塘开启改造前,这处莱山区中心难得的亲水地却一度“痛点满满”。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水塘没有排水溢流系统,全靠天然地表径流蓄水,“下多少雨喝多少水”;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东、南两侧的市政用水完全无法“滋补”水塘;水塘北侧停车场地势较高,地表雨水直接流入水塘,成了无从回避的污染源。水塘水体杂质多,周边多半是泥土和杂草,既不美观,也影响了水塘自身的净化。

针对水塘的诸多“先天不足”,项目部逐一“开方治病”。在水塘周边设置可进入式绿地,引导市民入内漫步;增设了650米长的透水健身跑道,下小雨时跑道能将雨水“照单全收”,“跑友”有了更舒适的路径;遵循水塘的地域特点,划分出儿童活动场地、心境花园、滨水休憩廊架等功能区,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在海绵城市设施方面,在市政路靠近水塘一侧的人行道设置排水沟,降雨时将地表雨水引入内侧植草沟,在地下管道连接水塘处设置前置湿塘,雨水经过净化过滤后流入水塘,水质将从源头上得以保障。

1.8公顷大水塘变身植物博物馆

比起广电大厦南水塘改造的“小而精”,同样毗邻交通要道、占地近1.8公顷的青年公园水塘,“脱胎换骨”更为彻底。


青年公园水塘有多难改?从最高的西面到最低的东面,高度差将近12米,水塘西侧是车流滚滚的青年南路、南侧是双语实验中学、东侧是新西社区。水塘东北角处违建所排放的污水、密集的人流和车流、复杂的周边环境,都是改造的“拦路虎”。

如何既要让水塘恢复清洁透亮,又要让市民乐享其中,还要兼顾地域特色?项目部从水塘周边的松林找到了设计灵感,将松之态和水之韵作为设计符号运用到场地中,使自然与景观共生共融。水塘周边设计为滨水漫步区,主打一个“静”;东边临近社区段打造为活力健身区,主打一个“动”。

步入青年公园水塘,动静皆宜的气场迎面而来。水塘中的潜流湿地种植了黄菖蒲、荷花、再力花、梭鱼草、浮萍、睡莲等植物,植物根系吸收水中的杂质,过滤介质中的大型细菌群落可以消耗和分解污染物,进而净化水质。五角枫、柿子树、紫薇、日本早樱等高大乔木组成“舒心氧吧”,滨水漫步沁凉又畅快;绣球、小兔子狼尾草等以“保留”为基准,尊重地形现状,丰富的植物层次营造出林绿花香、生态宜人的林荫景观空间,一年四季都有绿可看。

一塘一策打造北方“治水样板”

身为北方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烟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遍布主城区的149个水塘水库,本该格外金贵,但由于常年失管,水面漂浮物堆积、蚊蝇滋生、水体黑臭等问题突出,成为城市羞于示人的“伤疤”。

问“塘”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城市伤疤变成健步、休闲、亲水的“打卡地”,无疑是城市经营从“放养”到“圈养”的有益探索。结合《烟台市中心城区水塘水库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按照先中心、后近郊、再远郊的原则,建立水塘水库改造提升项目实施库、储备库和论证库,从实施库中选取群众关切、急需改造、效益明显的水体,分市、区两级率先启动建设,打样示范。从投资、设计、建设、维护、管理等方面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为后续全面启动水库水塘改造提升打好基础。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列入改造的水塘水库,全部实行“一塘一策”。通过建设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一体化净水等设施,净化入塘水质,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增加太阳能增氧设施,整体提升水塘水质。对底泥进行清淤处理,修缮进出水口,控源截污,雨污分流,雨水消纳,建立渗滞排蓄、水塘调蓄、太阳能增氧、排涝调度、植物调养,提升水塘整体水质,设置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海绵设施,构建生态驳岸及水生态系统。

改造水库水塘,既是一笔生态账,更是一笔经济账。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改造项目实施后,雨季可蓄滞雨水约120万立方米,削减洪峰30%;旱季则能释放50万立方米净化水源,满足城市多元用水需求。项目整合了生态补水、湿地保护等工程,形成完整的水系网络,实现“防洪抗旱—生态修复—水源供给”三重功能一体化。特别设置了智能分流系统,将道路雨水经前置塘净化后引入水库,既能缓解内涝又能补充水源。目前,修复后的水域水质提升了2个等级,生物多样性增加40%,同时可为周边区域降温2-3℃,成为城市“绿色空调”。这种“多水联调、生态优先”的治理模式,既保障了用水安全,又提升了城市韧性,为北方缺水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治水样板。

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张程 薛恒岳 摄影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