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俄罗斯吹的天花乱坠的苏35居然被轻松击败。
作为中国空军的“香饽饽”,曾以高价购入了24架。
这架看似“宝刀未老”的重型战斗机,却连国内演习都打不过自家歼10C。
苏35还被多个排队订购的国家悄悄地退了货。
以前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嫌弃”。
问题来了,中国的这批苏35,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苏35刚到中国那会儿,确实风光。
歼20还没大批量服役,中国面临第五代战机的“空档期”。
2015年中国一口气买下24架。
苏-35,不仅战斗半径远、速度快,还拥有号称“变态级”的机动性。
这一切都看上去像是个完美选择。
可理想总归要接受现实的锤打。
原本被追捧的苏-35,在中国军队的实际表现,不太理想。
随着歼20迅速成熟、歼16飞速普及,歼10C的雷达和导弹系统甚至在演习中直接“压制”了苏35。
当初多国也订购苏35,可都纷纷退货。
都不是因为飞机性能不够,而是因为一个更大的原因美国制裁。
敢买俄罗斯战机,美方立刻出招封锁、断援、打压。
苏-35不是不想走出国门,而是每走一步,都踩雷。
苏-35在雷达系统上还停留在无源相控阵时代,面对现在各国新一代战机早已普及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再看看战场表现。
俄乌冲突中,有苏-35被便携导弹击落的消息传出,消息真假先放一边,光是这类消息的传播,就足以让外界对这款战机产生不小的心理落差。
这原本应该是战斗民族手里最能打的一张牌,结果却出现在“低空送人头”的尴尬局面。
其实也不难理解,俄罗斯空军缺乏足够的精确制导弹药,只能用战机低飞投弹,这种战术下哪架飞机都危险。
可真要说起来,苏-35的问题,更多是“非战之罪”。
最直观的变化,是发动机。
苏-35的117S发动机,是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涡扇机型之一,推重比极高、性能稳定,尤其在高机动性方面有天然优势。
中国航空工业过去一直在发动机方面“卡脖子”,苏-35的到来相当于送来了一个“样本库”。
光是能拆开看、能试飞对比,就已经是一次技术突围的机会。
还有就是理念的转变。
苏-35靠的是近距离格斗和高机动性,这种设计思想在对抗隐身战机时代,已经略显吃力。
但它的存在,反而让中国更坚定了“超视距空战+信息优势”的研发思路,加速了国产AESA雷达、先进导弹系统的发展。
不能否认苏35的用处。
2015年,中国空军确实站在一个技术断代的门槛上。
一边是落后的歼-11B,一边是尚未成熟的歼-20,中间那道坎非常难迈。
苏-35恰好填补空缺。
117S发动机强悍稳定,它的推力矢量系统在近距格斗中无可挑剔,它长航程、高载弹,具备优秀的平台能力。
在远海护航,在钓鱼岛、台海方向的高强度巡逻,它确实是那时最可靠的远程战机。
苏35是教材,是参照系,是对比标杆。
拿它跟国产型号逐项拆解分析,我们才知道哪儿还差,差多少。
歼-20的成长速度,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期。
方面是技术的加速追赶,另一方面是战略决策的不断清晰。
这种转型让一切过于依赖单平台性能的战机开始显得笨重、迟钝。
苏-35没有错,只是没跟上这趟列车。
苏35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老”,更在于“封闭”。
不能完全接入中国空军的体系,很多通信协议、作战逻辑、数据交互都存在障碍。
它能打,但没法听懂指令、也插不进团队战术链路。
能让它单飞突防,但无法让它跟歼-20、预警机、电子战机一起打出战术配合。
这就注定了它在未来战争中“用得上,但用不爽”。
在乌克兰战场上,苏-35再没了战机的光环,反而成了低空活动时被便携导弹猎杀的目标。
不是飞机性能不行,而是俄军战法出了问题。
他们没法保障制空权,也不讲体系配合,强行让苏-35干近距对地压制这种本不该它干的事。
如今的苏-35,依然在服役。
被改装成能挂国产导弹,能接国产系统,继续飞在远海方向、承担战略威慑任务。
苏35没退役,也不会那么快退役。
苏35已经彻底从“希望”变成了“补位”。
中国空军的真正转型,是从“性能型思维”走向“体系作战思维”。
现在重点不是你一架飞机有多强,而是你能不能接入整个体系、跟指挥系统和无人机联动,能不能实时信息共享、精准打击。
这一点上,苏35根本无解。
它不兼容中国空军的数据链,不适配最新的作战网络,就算再强也只是“单兵作战”,顶多做个伴飞,无法胜任中枢任务。
苏35的价值,逐渐退化成了“巡逻任务”和“护航展示”,真正的前线任务,早已被歼20、歼16、甚至c接管。
当年花钱买苏35,并不只是为了战斗本身,更是为了研究矢量发动机、航电集成、飞控逻辑,乃至俄式空战理念。
另外,在“非一线战区”,它依旧能派上用场。
在远程巡逻、战略展示任务中,它也不失为一枚合格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