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田埂上,盯着灰蒙蒙的天直叹气。
五一刚过,地里的玉米苗才冒头,天气却像坐过山车。
北方连着刮了三天大风,尘土裹着枯叶往人脖子里钻,棉袄刚收进柜子又得翻出来。东北那片大豆地,本该趁着升温拔节,眼下低温却让苗子蔫巴巴的,像霜打的茄子。南边更热闹,广西的老李守着果园发愁——前几天还热得穿短袖,突然就暴雨倾盆,荔枝花被打得落了一地。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可今年的天像被捅了窟窿,江南、华南说下就下,雷暴夹着冰雹,砸得塑料大棚咚咚响。中央气象台说,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掐架”,暖湿气流带着水汽北上,冷涡偏东又往西回流,硬是把本该升温的五月天搅得乱了套。贵州山区的王大姐发现,往年四月末就该停的冻雨,今年竟跟着暴雨一起来了,树梢挂着冰棱,地里的烤烟苗冻得卷了叶。
更怪的是,华北平原这边降温8℃,黄淮地区却反弹到30℃,同一天里有人穿棉袄有人穿短袖,大街上像乱了季节。农谚说“立夏到,气温跳”,可今年这跳得太离谱——北方低温赖着不走,南方高温提前冒头,35℃的天烤得华南稻田直冒热气,偏偏又跟着大暴雨,庄稼根都快泡烂了。气象局的预报员打比方,说现在就像俩壮汉掰手腕,暖空气想往北扩,冷空气偏要压下来,中间地带就成了“战场”,又是强对流又是雷暴。
湖南种水稻的老周蹲在被水淹的田里,手指搓着发黄的秧苗直摇头:“头回见五月里下这么大的雨,排水渠挖得再深也跟不上啊。”数据显示,进入五月后,南方强降雨范围比常年扩大了两成,局地小时雨强超过50毫米,相当于一小时倒灌半米深的水。
可北方的旱情却没缓解,河北的麦田开裂,虽说降温放缓了水分蒸发,可没正经下过一场透雨,老乡们都盼着老天爷匀点雨水过来。
争议就在这儿——为啥该热的地方不热,该下雨的地方暴雨成灾?有专家说跟大气环流异常有关,可农民不懂这些,只知道地里的收成经不起折腾。
我瞅着这场冷热“拉锯战”,最担心的还是庄稼茬口——春播作物正长根,夏收作物待灌浆,天气这么反复,病虫害怕是要跟着来。广西的荔枝树刚结小果,一场冰雹砸掉三成,果农蹲在树下捡烂果,嘴里念叨着“老天爷这是要断人活路”。更有人发现,今年的雷暴天气来得格外早,清明前后本就多对流,现在立夏了反而更凶,闪电劈开的树干冒着烟,吓得村里老人直叹气。
农谚“五月冷,谷米丰”这回也不灵了,持续低温让江淮地区的小麦灌浆受阻,穗子空瘪瘪的,亩产怕是要打折扣。社会影响渐渐显出来了——蔬菜大棚被冰雹砸穿,菜价跟着波动;果园受灾,鲜果供应没准要紧张。
可老百姓更关心的是,接下来的天气到底啥走向?
预报说中旬后暖空气要发力,可谁知道冷空气还会不会反扑?就像湖北的张大哥说的:“咱种地的靠天吃饭,可这天现在像个任性的娃,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咋琢磨得透?
”留个念想吧,现在刚立夏,后面的伏天还长着呢,可庄稼等不起——该防涝的赶紧清沟渠,该抗旱的趁早打机井,靠天不如靠自己。
末了想说,老天爷的脾气摸不透,咱种地的心里得有本明白账:提前备着灾,多留几手招,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