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555年起,每位教皇在当选后都会更改姓名,象征新的开始并暗示教廷未来的方向。

教皇改名的历史起源



教皇改名的传统可追溯至首位教皇圣彼得(原名西门),耶稣在《圣经》中为他更名。但直到533年,教皇默库里乌斯(Mercurius)更名为约翰二世(John II),才首次出现正式改名案例。这一举动可能是为了摆脱与异教相关的原名,并致敬其殉道的前任约翰一世。
天主教研究学者吉米·阿金(Jimmy Akin)在《教皇之名》中指出,公元第一个千年内教皇改名并不常见:“除圣彼得和约翰二世外,996年前仅有三位教皇改名,且均选择‘约翰’作为新名”。

教皇改名传统何时成为标准惯例?



10世纪,卡林西亚的布鲁诺(Bruno of Carinthia)于996年当选为格里高利五世(Gregory V),此后改名成为普遍做法。阿金认为,此举象征教皇的个人转变及其治廷意图,而罗马数字的引入则用于区分同名前任。

1555年,马尔塞鲁斯二世(Marcellus II)成为最后一位保留本名的教皇(其任期仅22天)。

选择教皇名的规则与惯例



尽管无正式规则,但传统主导选择过程。根据《教会法典》中的《宗座继承规则》,新任教皇当选后需立即宣布新名,这被视为其治廷愿景的首个公开信号。

枢机团团长会询问新教皇:“你是否接受合法选举成为最高主教?”在获得确认后追问:“你希望以何名被称呼?”。
学者阿努拉·古鲁吉(Anura Guruge)在《教皇与他们的名字》中强调,新教皇可选择保留本名、变体名或全新名称,但决定完全基于个人意志。

著名的教皇改名案例



  • 约翰·保罗一世(1978年):原名阿尔比诺·卢恰尼(Albino Luciani),成为首位使用“一世”并合并两位前任(约翰二十三世和保罗六世)之名的教皇。其33天的短暂任期后,继任者约翰·保罗二世(John Paul II)沿用此名以示敬意。
  • 约翰二十三世(1958年):为纪念父亲选择此名。
  • 庇护十二世(1939年):其名暗示延续1922年当选的庇护十一世(Pius XI)的事业。
  • 方济各(2013年):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选择“方济各”致敬亚西西的圣方济各,彰显对贫困群体的关注。他是44位使用唯一性教皇名者之一,且自918年以来首位启用全新名称的教皇。
    最常用教皇名:约翰(21次)、格里高利(16次)、本笃(15次)、克莱门特(14次)。



禁忌名称

“彼得”(Peter)因对首任教皇的敬意而被回避。尽管无明文规定,但避免与圣彼得直接关联已成潜规则。例如,983年当选的彼得罗·卡内帕诺瓦(Pietro Canepanova)更名为约翰十四世(John XIV)。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