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季后赛西部首轮抢七大战已经结束,常规赛西部第二的火箭以89-103不敌勇士,止步首轮。这场失利引发巨大争议——火箭核心杰伦·格林全场仅出手8次,得到8分4篮板,与其G2狂砍38分的表现形成天壤之别。
比赛转折点出现在第三节后半段,火箭靠着阿门-汤普森的强势发挥一度将分差追至3分,但乌度卡在关键时刻将格林换下,后者直到末节才重新登场。勇士已凭借希尔德单场9记三分(33分)拉开分差,格林仅靠罚球得到2分便再无建树。
赛后,篮球评论员苏群在社媒发文直言:“我深度怀疑,乌度卡对格林的出手权做了强行限制。这种生死战,误攻丢篮板或被打反击,都会让勇士起势。一旦勇士的反击打起来,火箭的联防就摆不出来。”
争议背后,自然是没有无法达到球迷们预期的数据:
杰伦-格林系列赛场均13.3分5.4篮板2.9助攻,投篮命中率为37.2%,三分命中率为29.5%,数据相较于常规赛,下滑幅度可不小。
苏群建议火箭今夏追求杜兰特,格林还得好好修炼,但火箭等不起了。KD的经验和硬解能力,能让火箭队度过得分荒阶段。
格林的问题不仅是技术短板(控运粗糙、投射不稳定),更是心理魔咒。从G3开始,勇士针对性放他走右路、收缩禁区,导致其突破效率暴跌,自信心也就慢慢变小。这种心态投射到赛场,便是末节不敢要球、传球犹豫——系列赛最后5场,他场均得分一般,关键时刻无法用持球进攻来解决问题。
但乌度卡的“保护性雪藏”同样值得商榷,当格林G2狂砍38分时,火箭进攻效率极高;而当他被限制出手,球队进攻陷入范乔丹单打、申京低位硬凿的泥潭,效率骤降。乌度卡打造的“防守铁军”确实让火箭脱胎换骨,场均失分104比常规赛要出色,篮板、罚球数均列第一。但过度强调“平均主义”,导致关键时刻缺乏杀手锏。
对比勇士科尔激活希尔德(常规赛场均11.1分→抢七33分),乌度卡对格林的使用堪称保守——系列赛第四节,格林场均出手远低于常规赛。
火箭既想培养年轻人,又渴望短期成绩。当格林成长不及预期,管理层觊觎杜兰特也就情有可原了。但问题在于,36岁的KD真能适配这一支年轻的火箭?他5000万美元的年薪将锁死薪资空间,迫使火箭送出小史密斯、伊森等潜力股。
火箭对杰伦-格林的双标态度令人困惑,一边给他3年1.05亿续约合同,一边在季后赛压缩其战术地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与CBA球队“成绩压倒一切”的思维如出一辙,火箭可能也在赌“乌度卡体系”能掩盖核心缺陷。
没有巨星的球队注定走不远,近五年总冠军,除2022年勇士外,其余均拥有当季一阵球星。火箭若继续让申京(季后赛命中率45%+37%)担任主攻点,恐怕连季后赛首轮都难突破。
火箭的抢七之殇,源于“培养新星”与“赢在当下”的路线之争。乌度卡限制格林,或许出于保护球队的善意,却暴露了用人逻辑的混乱——既要格林成长为超巨,又不给他犯错的空间;既想靠年轻人崛起,又幻想杜兰特救命。
苏群的建议虽显激进,却点破真相,火箭需要明确方向。若选择相信格林,就该给他哈登式的犯错容忍度;若追求即战力,则需承受KD老化、透支未来的风险。
摇摆不定,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