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法律需求增长,一些不具备资质的法律咨询公司通过虚假承诺、越权代理等方式误导市民,导致纠纷频发。为帮助市民正确选择法律服务机构,避免财产损失,将从资质、业务范围、典型案例等方面解析律师事务所与法律咨询公司的核心区别,并提供鉴别方法。
一
核心区别:资质与业务范围
设立依据与资质
律师事务所
依据《律师法》设立,持有省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
执业律师必须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持有《律师执业证》。
法律咨询公司
依据《公司法》注册,仅持有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从业人员无资质要求,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
业务范围
律师事务所
可代理诉讼(民事、刑事、行政)、仲裁、调解及非诉业务,提供法律文书代写、法律顾问等全面服务。
法律咨询公司
仅限法律咨询(如解答法律问题),不得代理诉讼、辩护或签署风险代理合同。
监管与责任
律师事务所
受司法行政部门和律师协会双重监管,违法执业可被吊销执照。
法律咨询公司
仅由市场监管部门管理,违规成本低,易出现“收钱跑路”风险。
二
常见的法律咨询公司的不良模式及典型案例
网络诈骗模式
通过网络发布大量广告引流,声称可以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维权追债等。先以各种名义收取委托费、诉讼费、咨询费等费用,但实际上无法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或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司内部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包括负责人、业务主管客服经理、众多客服和行政人员等,各环节分工明确,通过话术诱导客户上当受骗。
典型案例
“某法律咨询有限公司”客服通过网络收集客户信息,添加微信询问债务纠纷情况,声称公司实力雄厚,“律师”再列举帮客户追回债务的事例获取信任,进而实施诈骗。该案件受骗群众多达数百人,遍布全国各地,涉案金额高达几百万元。
虚假承诺模式
利用客户急于解决法律问题的心理,夸大自身能力,承诺“案子包赢”“包胜诉”“快速追回欠款”等,但最终无法兑现承诺。在签订合同前,对客户进行过度承诺,让客户误以为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从而支付相关费用。
典型案例
“某法律咨询有限公司”的“周律师”承诺“7-14天结案”“维权失败全额退款”等,但实际上除了提供一份简单的诉状外,几乎没有提供其他实质性的帮助,却收取了数千元费用。
三
鉴别“三步法”与避坑建议
看名称
律所名称必含“律师事务所”(如“XX律师事务所”);
法律咨询公司多为“XX法律咨询有限公司”。
查资质
要求出示《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及律师执业证,通过【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https://credit.acla.org.cn)核验;
法律咨询公司仅有《营业执照》,且经营范围明确标注“不含诉讼代理”。
问业务
直接询问“能否代理出庭”,律所可明确答复并出示证件,法律咨询公司则不能;
警惕“包赢”“胜诉率100%”等虚假承诺。
避坑建议
签订合同前,务必到律所办公场所签署,索要正规发票;
拒绝与个人或非律所机构签订风险代理合同,尤其涉及工伤、劳动报酬等案件;
拨打“12348”法律援助热线咨询,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免费援助。
选择法律服务机构关乎案件成败与财产安全。市民需牢记:只有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具备诉讼代理资质,法律咨询公司仅能提供基础咨询。遇到纠纷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验资质,避免轻信社交平台广告,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来 源|行业管理科、武汉普法
编 辑|张凯华
校 核|沈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