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古代打仗靠的不是人数多,而是谁的马跑得快、谁的战车稳。

那时候,战车是贵族的门面,也是军队的骨干。

打仗的时候,一辆战车冲出去,后面跟着一群步兵,那架势,就跟谁家门口停着辆豪车差不多,气势得撑得住场面。

不过事情没那么简单。

山地不好跑、河沟不好趟、地湿车滑,这种时候,就算你车上三个人,一个赶车的、一个拿矛的、一个射箭的,也得下车推。

你说这像话吗?还没打起来先干体力活,谁受得了?

那年晋国西边边境又闹戎狄。

敌人不走寻常路,专挑山林草地绕着打。

咱这边战车一眼看着挺威风,一进山就变傻大个。

晋国的大夫魏舒带兵上前线,眼看着战车在山道里挪不动窝,敌人早就从山上滚石头、射冷箭,他心里那个憋闷。

他不是不知道战车地位高,那可是贵族才配坐的,一辆车三人,甲胄明亮,武器利刃。

可真打起来,打的是命,不是身份。

他当时一句话,说得干脆:“全都下车,我带头。”这不是嘴上说说,他真是第一个跳下车的。

魏舒把五辆战车给拆了,车上十几号贵族兵编成三个小方阵,全成了步兵。

这事儿要搁平时,谁敢信?贵族儿郎当步卒?可魏舒带头,大家也就跟着来了。

结果就这一变阵,打了个漂亮仗,戎狄兵没料到贵族也能下地跑,吃了个闷亏。



这事儿一传开,中原各国都议论开了。

兵法里从来没写过,贵族下车打仗还真成了。

那时候,谁还愿意死抱着战车不放?从此以后,步兵逐渐有了点地位,不再只是跟在车后面捡漏的角色。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转变。

老规矩还在,战车还是主角。

你看《孙子兵法》里写得清楚:打仗得有几千辆战车、几十万甲兵。

那说明战车还是硬通货,但变化已经在底下生根。

那头,赵鞅跟郑国打仗,战车被砸了,连旗子都被抢走。



这可不是小事,旗子在古战场上就是脸面。

赵鞅脸丢大了,可这时候,公孙龙领着500名步兵搞了个夜袭,悄摸潜进敌营,把旗子给抢了回来。

你说这要放在以前,步兵哪有资格干这事?可现在,他们成了救场的关键。

再往南看,那边的吴国原本也想学中原,搞战车。

晋国还派人去教,手把手教怎么组车阵、怎么配兵。

可一打仗,吴国人发现不对劲。

南方多水多山,地面软塌塌的,战车根本跑不开。

还不如练轻装步兵,跑得快、藏得好、打得狠。



吴国几次攻打楚国都城,全靠的是一帮轻甲步兵和大力士。

他们不靠车,不靠马,靠的是两条腿和一身力气。

后来越国也跟上了,组了六千人的精锐中军,步兵不再是杂牌军,而是主力。

这些事一桩桩传回中原,北方的各诸侯国也坐不住了。

你不改革,就被人打得找不着北。

各国开始练步兵、搞编制,训练强度上来了,装备也更新了,步兵不再是临时凑数的兵种。

打仗这事,讲的就是因地制宜。

南方地形不适合战车,北方有山有河也不好跑。



你还抱着战车不放,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对面步兵翻山越岭打过来。

晋国早就有前车之鉴,魏舒这一招是破局之举,不是权宜之计。

兵器也在变。

铁器一出来,矛头变锋利了,长矛能扎穿甲胄。

过去的铜戈、石斧打在战车上就像挠痒痒,现在铁矛扎马、挑车轮,轻松得很。

步兵手里有了家伙事儿,能跟战车较劲了。

还有个关键器物:弩。

那玩意儿上弦慢,但精度高、杀伤大,一射一个准。



一支弩箭能穿透几层甲,射个马腿、打个车夫,战车就废了。

韩国的弩厉害得很,几百步外都能中目标。

你说你战车再威风,遇到弓箭齐发的步阵,也得掉头走人。

打仗不是比谁家祖上有钱,是看谁能活下来。

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大,兵役制度也变了。

以前当兵是国人的事,野人不配。

现在不分身份,人人皆兵。

平民也能参军,也能升官。



你立了战功,国家就给你土地、爵位,有出头的机会。

士兵有盼头,战斗力自然就不一样了。

你告诉他,冲上去干掉车上那仨贵族,回来就给你房子和地,他冲不冲?不说别的,起码他不会转身就跑。

这些变化凑在一起,战车慢慢就不是主战武器了。

再有钱也没用,再贵也得让位。

骑兵也开始登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搞了一支正儿八经的骑兵队伍。

这种兵种灵活、速度快,一队骑兵能绕着战车打圈,追着你跑。

到了秦国、燕国这些养得起马的地方,骑兵发展得更快。



骑兵一上阵,战车就更难站住脚了。

骑兵能越沟越坎,战车一头扎进坑里,整队都得停下来。

你说这仗怎么打?你越先进,越灵活,老家伙就得退场。

但战车没完全消失,它还在军队里待着,只是成了配角。

就好像老戏班子里那个唱老生的,地位高,但不上主场了。

再说回来,魏舒那一招,其实就是破了一个旧规矩。

他不是第一个看出问题的,但他是第一个动手改的。

他敢下车,也让别人知道,战场上拼的是命,不是脸。



不是你坐战车,你就战无不胜。

后来的人,可以不记得他是哪年哪月打了哪一仗,但那句“我带头下车”是真有分量的。

他不是在搞噱头,他是真的把命搭在战阵上。

从魏舒开始,到赵鞅的步兵夜袭,再到吴越的轻甲兵崛起,不是一两场胜仗的事,是整个格局在慢慢移位。

不是哪个人说了算,是一线将领在战场上拼出来的。

他们不是在纸上谈兵,他们是用手里那口长矛、一身甲胄、一身汗水,把战车一点点挤下了历史舞台。

你说战车没用了吗?也不是。



该用还得用。

可不能全指望它了。

再厉害的装备,也敌不过人脑子里那点灵活劲儿。

人能变,战法就能变,时代走到哪儿,打法就得跟着走。

《左传》相关记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战国史》

王子今,《古代战争制度研究》

李零,《中国古代兵器史稿》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春秋战国兵器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