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成渝共唱“双城计”,吸引中外游客畅游巴山蜀水、体验巴蜀文化。除荣昌“卤鹅哥”带来的“”泼天流量”撕开新切口外,得益于两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一盘棋”推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成势见效。成渝要进一步破界破圈、吸睛吸金,必须抓住“协同”二字,以文化共生突破行政边界,推进产业共融。


▲四面山景区瀑布飞泻(四面山旅游供图)

破界:从单点引爆到矩阵共振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成渝两地文旅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拥有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文旅产品。两地要进一步深化共识、凝聚合力,从产品、品牌、客源、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强化协调联动。要统筹制定不同阶段、不同时长的规划,明确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与任务分工。要通过景点联合、夜游经济激活成渝文旅时空价值,推动文旅+科技、文旅+农业跨界融合,实现从“单点突围”到“全域共振”。


▲徒步大圆洞森林公园。黄俊 摄


▲成渝古道江津段入口处拍照打卡。圣泉街道供图

重构:从文化秀场到价值共创

面对“Z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文旅产业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成渝两地散落着37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6个历史文化名镇。要以非遗为纽带,推动两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跨界共生”。不管是荣昌卤鹅的“开鹅仪式”,还是江津米花糖的“开糖秀场”,都是将非遗活化成可感知的“文化场域”。只有通过非遗技艺展演、传统服饰展示、民俗互动体验等多维载体,让游客在参与手作、共学技艺、同赏展演中深化对巴蜀文化的认同。


▲土陶制作 记者 陈俊希 摄

共生:从各自为政到生态共建

文化力量是内在动力,市场力量则是根本动力。成渝两地强化联动,产业要素加速聚集,这是共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形象的必由之路。淄博烧烤降温的教训警示我们:缺乏系统支撑的流量狂欢终将退潮。成渝地区需要通过行政力量,建立“爆款发现—要素聚合—生态反哺”的协同机制。荣昌卤鹅成为爆款,江津立刻配套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这种跨区域要素配置,才能让流量红利转化为产业实力,1+1>2的乘数效应才会显现。


▲四面山景区云端漫步玻璃栈道(四面山旅游供图)

拉动内需促进高质量发展,文旅协同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姹紫嫣红邂逅创新思维、自然馈赠嫁接产业智慧,巴蜀文旅走廊才能在协同融合中滋养产业发展。这既是成渝地区破除流量“昙花效应”的密钥,更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文稿:黄昌怀

主播:陈 姗

摄像:钱彦龙

视频编辑:成柞宇

编辑:陈柳颖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河 流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