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纪

创作团队 | 千城记

撰文| 张向征

编辑 | 闻 静

太原,这座曾因煤炭而兴的城市,如今正经历着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阵痛。

过去几十年,煤炭产业撑起了太原的经济脊梁,却也留下了沉重的环境负债。2016年,太原的二氧化硫浓度曾高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之首,冬季采暖期污染尤为严重,灰蒙蒙的天空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在煤炭黄金年代,太原的矿区和焦化厂日夜运转,拉煤车穿梭于城市街道,扬起的煤灰让居民不敢开窗晾衣。老矿工们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矿务局的工人是婚恋市场的“香饽饽”,但随之而来的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最让老街坊们唏嘘的是晋阳湖——上世纪堆满煤矸石的“黑水潭”,有年夏天淹死了三个偷泳的孩子,打捞上来时,孩子们连指甲缝里都嵌着煤渣。

2017年,太原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散煤燃烧是冬季雾霾的主因,部分城中村的PM2.5浓度甚至超过国家标准的数倍。

随着环保政策收紧,太原在2017年实施“史上最严禁煤令”,市区全面取缔散煤取暖,13.4万户居民改用电或天然气供暖。

然而,这一政策也让依赖煤炭的群体陷入困境——小煤矿关停后,数万矿工面临失业,部分人因技能单一难以适应新产业。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2023年太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35.9%,远低于郑州等中部城市。

山西政区图(图源@网络)



追溯历史,太原也是辉煌过的。

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位于山西省中部。“龙城”之称始于盛唐,因晋阳城曾为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地,又哺育出李世民、武则天等帝王,故得此名。

这座承载着2500年历史“龙城”,曾是“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军事重镇,亦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先锋。北魏时期,这里的冶铁技术领先世界;明清时代,晋商票号汇通天下;建国初期,太钢的不锈钢产量撑起半个中国的工业脊梁。

而今,翻开太原的经济账本,却令人深思:2022年,太原市GDP突破5500亿元,增速居中部六省省会首位(编者注:中部六省省会指太原、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但细究其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仍高达44.2%,其中煤炭、钢铁、电力等传统产业贡献超六成。

汾河夜景,图片较大,请横屏观看(图源@摄图网)



很显然,这里隐藏着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传统产业仍在“挑大梁”,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足够支撑。面对“一煤独大”的历史包袱,太原正试图通过“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版图。

在太原南部,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的焦炉煤气正经历一场“绿色革命”。过去被直接燃烧排放的焦炉煤气,如今正以每小时20万方的速度转化为高纯氢,成为太原氢能公交的燃料来源。

美锦能源、梗阳、亚鑫三家企业通过80公里长的工业管道串联,形成“焦炉煤气→氢能→高端碳材料”的闭环产业链,2023年产值突破430亿元。这一模式被太原人称为“吃干榨净”。

山西太原晋祠古建筑航拍(图源@摄图网)



与此同时,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正以“链主”身份拉动风电装备产业。2023年,太重自主研制的10兆瓦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年均可输送40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

但短板同样明显——风电机组的玻璃纤维叶片长期依赖外省供应。为此,山西省成立风电装备产业联盟,吸引江苏九鼎集团落地太原,使整机成本下降2%。目前,太重集团的产业链自制率较2022年提升21%,合作企业从12家增至66家。

走进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车间,一卷卷薄如蝉翼的钢材正在生产线上缓缓展开。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手撕钢”——厚度只有0.02毫米,相当于一张A4纸的三分之一厚度,轻轻一撕就能分开。这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创新成果,如今已经飞上太空,用在卫星上;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材料。更令人振奋的是,它像一块磁铁,吸引着41家上下游企业聚集太原,共同打造出一个千亿级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圈。

去年,太钢又交出一份绿色答卷。他们与中科院联手研发的氢能炼铁新技术正式投产,让传统钢铁生产甩掉了"高污染"的帽子——碳排放直接砍半,给这个“黑色”行业披上了一件环保新衣。工人们笑称:“现在炼钢车间都能穿着白大褂上班了。”

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太原的产业版图。最新数据显示,太原新兴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突破35%,而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在转型综改示范区,生物科技、光伏发电、精密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规模。就连太原机场的改扩建工程也玩出了新花样,将成为全国首个“零碳机场”,未来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给周边地区输送清洁电力。

不过,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与郑州等城市相比,太原的新兴产业规模还有不小差距。人才外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太重集团的风电设备虽然技术过硬,但关键材料还得看别人脸色;太钢的“手撕钢”虽然技术突破,但要打开市场还需要时间。这些“成长的烦恼”提醒太原,产业转型就像一场马拉松,既需要爆发力,更考验耐力。

太原市博物馆(图源@摄图网)



除了发展新兴产业,太原还用文化IP激活经济DNA。

漫步在改造后的钟楼街,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群中,老字号“乾和祥”茶庄的铜壶冒着热气,“老鼠窟”元宵店排起长队,非遗工坊的推光漆器闪耀着时光打磨的光泽。这条承载着太原人集体记忆的老街,经过三年改造重现生机,2023年五一假期日均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

文旅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太原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3%,旅游收入增幅位列全国省会城市前三。

当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分流着省外游客时,太原正在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IP:“晋阳湖数字文创节”吸引腾讯、字节跳动设立北方基地,“太原古县城”夜游项目单日营收破百万,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巡演全球20国。这些尝试证明,历史文化不是转型的包袱,而是破局的密码。

山西太原汾河风光(图源@摄图网)



有行动就会有希望。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太原市新能源整车产量同比增长72%,氢能全产业链规模首次达到千亿元;3月正式运行的山西算力枢纽核心节点,单日算力调度量超过600P,承接京津冀地区人工智能训练业务量增长215%。

目前,太原综改区已实现全球首条钠离子电池生产线量产,晋阳湖数字经济峰会签约23个元宇宙相关项目。这座传统能源城市正通过新能源、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推进发展模式转型。

太原晋祠圣母殿(图源@摄图网)



总体来说,太原是幸运的,政策的东风正在为其转型保驾护航。

山西省政府《关于支持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意见》中,23次提及“创新”,18次强调“绿色”。

在杏花岭区,占地3000亩的“零碳产业园”破土动工,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使园区能源自给率达120%;在阳曲县,全球最大的飞轮储能项目并网调试,这种“物理电池”可在一秒内响应电网调频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制度创新:全国首个能源互联网试点、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首个全省域营商环境评估体系……这些“试验田”或许不及南阳晋升“省域副中心”那般轰动,却在静水深流中重塑着城市基因。

山西太原古城墙夏季景观(图源@摄图网)



当然,挑战依然严峻。

在万柏林区的老旧小区,冬季取暖的散煤污染尚未根治;在太钢旧址改造现场,土壤修复成本每平方米超万元;在人才市场,机械专业毕业生仍倾向于选择沿海企业。这些痛点都在提醒太原:转型不是浪漫的叙事,而是需要打破路径依赖的刮骨疗毒。

太原永祚寺双塔(图源@摄图网)



太原这座老工业城市能否在“十四五”末实现“万亿工业产值”目标,取决于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与新兴产业的爆发力能否形成合力。正如太原社科院副院长张晨强所言:“市场主体越多、越有活力,经济肌体越健康”。

眼下,“龙城”正在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但这场产业变革的终局,仍需时间检验。

参考资料:
[1]《探寻老太原的前世今生》山西新闻网2019-07-02

[2]《比上年增加6万余人2024年末太原市常住人口超551万》太原日报2025-04-17

[3]《太原》百度百科

[4]《2022年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太原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2-01

[5]《2024年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太原市统计局2025-02-06

[6]《喜讯!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大太原进入全国前20位》太原日报2021-04-21

[7]《左权县去年实施工业能源类重点工程项目23个》晋中新闻网2023-03-08

●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申请转载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个别图片来自网络,未能识别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