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所看的《西游记》原著,都收录了一则附录,讲的是唐僧父母的不幸遭遇。
即使你没看过书,只要追过剧,应该知道大致情节。
贞观十三年,唐僧父亲陈光蕊高中状元后游街,被当朝丞相之女殷温娇的绣球砸中,成就一段良缘。
两人新婚第二天,陈光蕊走马上任,离开京城远赴江州任州主。途中,船夫刘洪贪图陈夫人美貌,见色起意,杀了陈光蕊,霸占殷温娇,并假冒陈光蕊到江州做官。
陈光蕊遗腹子,也就是后来的唐僧,出生后被母亲悄悄送走,绑在竹板上顺江而去。
唐僧被金山寺长老拾到,收养在寺中。18岁才削发出家,后长老告知其身世。
接下来唐僧与母相认,又按照母亲指示找到丞相外公求助。丞相杀死刘洪,救出女儿。刚好被龙王所救的陈光蕊复活,一家三口重逢。
但殷温娇最后还是自尽收场。
这是附录所写的故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相当狗血,为了虐而虐啊。
之前我曾赞叹过《西游记》作者的想象力,不少细节构思极富创意,并且文笔非常优美。比如文中描绘神仙妖怪们居住的山,堪称写山的范本,值得反复品读,都是下笔有神,但又各有特色。
相比之下,这则附录的行文风格更像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构思潦草,逻辑漏洞百出。
好在通过考证,这则附录并不是《西游记》作者所写。在早期的一些《西游记》版本,如明万历二十年的世德堂本等,根本没有收录唐僧身世这一附录部分。它是在明末清初的《西游证道书》中,才开始出现。
这部分内容更像是喜爱《西游记》的文人自行补充的,类似现在书迷写的同人文。
说说附录让我最接受不了的设定。
陈光蕊夫妻赴任,一个是当朝丞相之女,一个是新科状元,居然只带一个家僮就上路了。
正是这样的情节设定,导致后来船夫才轻而易举得手。
太离谱了吧!
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下,丞相家的吃穿用度、出行规格都有严苛标准。殷温娇作为相府掌上明珠,自幼生活在雕梁画栋、奴仆成群的环境中,她走哪里应该都有一堆人跟随。
《红楼梦》中,贾府小姐出行时丫鬟婆子前呼后拥。
贾府去清虚观打醮,小姐们出行带着丫头、媳妇和奶娘等人,荣国府门前乌压压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人的轿子和马车都走出去好远了,门前的丫头还未坐完车。
即便殷家没有贾府那么铺张,但也不至于寒酸到一个丫鬟都不带。
按常理,殷温娇远嫁江州,不仅有陪嫁的嬷嬷、丫鬟贴身照料起居,保障她的饮食、梳妆、衣物换洗等生活细节,还有精通武艺的护卫负责沿途安全,他们不仅能防范山贼水匪,还能震慑心怀不轨之人,更少不了管家处理行程中的大小事务,打点食宿、安排车马。这些人组成的庞大队伍,不仅是对殷温娇身份的尊重,更是相府实力的体现。
而陈光蕊作为新科状元,钦点江州州长,这可是朝廷委派的地方官。参考历史上官员赴任的惯例,明朝官员赴任需携带师爷、文书、差役等数十人,负责处理政务、维护治安;清朝官员到任,更是带着家眷、奴仆、亲兵浩浩荡荡。陈光蕊作为前途无量的状元郎,朝廷必然会为他配备一定数量的官差随行,协助其到任履职。
再加上相府的支持,为了女儿在夫家的地位和生活安稳,定会额外增派得力人手护送。这样一来,陈光蕊赴任的队伍怎么也得是几十人规模,浩浩荡荡的阵仗,足以让一般的山贼水匪望而却步。
所以这个情节设置,不仅与陈光蕊夫妻的身份地位严重不符,也完全违背了古代出行的安全常识。如此草率的安排,更像是作者为了推进剧情,强行制造的不合理冲突。
幸好这只是一篇单独的故事,没有也不影响《西游记》原著的整体性,对于我们这些书迷而言,不至于像看《红楼梦》后四十回那样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