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颈动脉斑块的问题,通过简单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认颈动脉斑块的情况,也是一种评估了解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就会显著上升,约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会有颈动脉斑块的问题,而到了70岁以上,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更是高达80%以上,如果再加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但尚未达到判定为斑块标准的情况,颈动脉硬化的比例,已经几乎达到了100%。

颈动脉本身就比较狭窄,如果再出现硬化斑块的问题,特别是狭窄程度超过50%以上的情况,就会影响颈动脉的血液流通,影响大脑及其他头面部器官的血供,颈动脉斑块造成的严重狭窄,会带来脑供血不足,头晕,不适等多种健康问题。

而这还不是最大的风险,如果颈动脉斑块不够稳定,在某些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破裂,引发血小板等凝血物质的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就会诱发梗塞性脑中风的问题,会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和患者的生命质量,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虽然大家都知道颈动脉斑块风险很大,但如何评估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如何针对风险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控制风险,很多朋友却仍然有不少困惑和认识误区,今天的这篇科普,就来和大家聊一下颈动脉斑块的那些事儿。



有的朋友说,颈动脉斑块危险不危险,当然是看大小了,斑块越大,引发的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当然风险就越大!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并不全面。

大的动脉硬化斑块,预示着颈动脉硬化程度较严重,如果狭窄程度超出50%甚至70%,还有可能会造成供血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带来的风险,的确非常重要,对于这种情况,也的确要积极的做出干预,一般除了要使用他汀、阿司匹林等药物控制斑块进展和血栓风险外,临床上还可能会结合狭窄程度的严重性,考虑是否需要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颈动脉较小风险就一定很低,我们对于颈动脉斑块风险大小的评估,还应该考虑以下3个方面。

首先是结合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的整体心血管风险评估。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慢性肾病等多重因素,还有我们无法干预的年龄,家族遗传史等因素。在判断颈动脉斑块的风险程度时,还应该结合上述因素,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程度。

如果综合上述危险因素评估,本身就属于心脑血管的高危风险者的话,即使颈动脉斑块目前并不大,斑块也相对稳定,同样也要积极引起重视,对我们所说的上述可控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控制,特别是血脂,血脂,血糖水平,如果能够控制在稳定达标范围内,能够进一步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也有助于稳定斑块,降低整体心脑血管风险。



其次是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即使是颈动脉斑块并不大,造成血管的狭窄程度也不严重,但斑块本身属于易损斑块或者是不完整的斑块,这种不斑块的稳定性,对比一些覆盖完整纤维帽,脂质核心较小的稳定性就会差得多,也是更容易破损,引发血栓梗塞的重要风险。

一般的指南认为,对于狭窄程度不超过50%的颈动脉斑块问题,一般都是采取保守药物治疗的方式来预防风险,但实际上,对于少部分虽然斑块较小但不稳定,已经出现过缺血事件的患者来说,一项近日发表的研究发现,仅仅光靠药物来控制风险效果并不好。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这部分颈动脉狭窄不严重,但存在明确的不稳定斑块的患者,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切除斑块后,其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频率为1.7%,而单纯用药物控制风险的患者,其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5.1%。

因此,斑块虽然小但不稳定,同样也值得特别重视,虽然上述的小型研究证明了通过手术切除颈动脉的不稳定斑块可能存在显著获益,但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剥脱斑块,仍然需要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后确定。



第三点是对斑块的进展程度进行评估。如果发现的颈动脉斑块较稳定,同时定期复查也基本上没有进展,这种斑块的风险相对就是比较低的。但如果即使是控制了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但颈动脉斑块仍然持续进展,则应该进一步加强风险的控制。

一方面可以考虑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的情况如何,是否严格控制到了达标范围内,除了单点的测定值要达标,还要注意是否有仅仅在每天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波动情况,平稳控制达标,才能够更好的降低斑块进展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生活方面的影响。如果仅仅是吃药控制,血压和血脂等指标也都基本正常,但生活中没有注意,仍然坚持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烟酒习惯也不改变,肥胖问题也不控制,还经常脾气暴躁或焦虑承压,这些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我们的血管健康,加速斑块的进展,生活干预是控制斑块风险的基础,比合理用药更重要。



上述的3个方面,也是评估颈动脉斑块风险程度的重要方面,对于有颈动脉斑块问题的朋友,也要多注意做好风险评估和控制。

看到这些大家也不必担心,颈动脉斑块是老龄化进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结合风险情况及时的进行生活调理的干预,需要用药的通过合理用药来控制风险,颈动脉斑块不但风险不会太高,甚至可以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保持稳定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评估自身的颈动脉斑块风险能够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更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