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中国人欢度五一假期的时候,美国加州兰开斯特市的无家可归者们却在瑟瑟发抖。

市长雷克斯·帕里斯在市政会议上提出,要向这批人免费发放芬太尼,让瘾君子们嗑药致死拉倒,以便“减少人口”。这迅速引起了激烈的争议。



更令人瞠目的是,这个赤裸裸的“清除计划”在美国居然引发了势均力敌的辩论。支持者欢呼“太有创意了”,反对者的谴责声却显得那么微弱。



在美国,无家可归者一直被视为“负资产”。他们睡在城市的角落,被认为破坏市容、威胁治安。

一旦沦为流浪者,就陷入恶性循环:没有固定住址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无法租房,最终只能靠救济度日。



但救济需要成本。一个流浪者每年的基本救助支出(包括食物、临时住所和医疗)大约要花费数万美元。

而现在,这位市长找到了一个“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



在美国,一片彩虹芬太尼只卖50美分,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

芬太尼是一种比海洛因强30-40倍、比吗啡强100倍的合成阿片类毒品。成瘾性极强,副作用极大,致死风险极高,被称为“化学极乐世界”。

为什么这么便宜?毒品价格如此低廉的背后,是制度性的纵容。

芬太尼合成简单、原料易得,且几乎无任何合法采购限制。美国不仅不限制其流通,甚至通过免关税的方式确保芬太尼原料能顺利进口。

讽刺的是,在贸易战期间,特朗普对全球征收高关税,但芬太尼原料却赫然在关税赦免清单上

美国的逻辑是:老百姓的日用品可以涨价,但毒品原料必须保持畅通和低成本。

这种政策设计直接导致——美国流浪者可以极低成本获得高致命性的毒品,死亡率飙升。数据显示,流浪者一旦进入街头状态,平均寿命仅为3.5年。



但现在,某些城市管理者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太慢了。

他们打算建立“芬太尼爱心小屋”,免费向流浪者提供毒品。送个100片让他们带回去慢慢吃,这些“不稳定因素”很快就会“自然消失”。

多么讽刺啊。

当年纳粹还要费尽心思建造毒气室,而现在,只需要一间“爱心小屋”,就能让“不受欢迎”的人群主动走进来,悄无声息地消失。

更讽刺的是,这种做法还被一些人称赞为“最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确实,一片芬太尼的成本连一顿救济餐的零头都不到。

无家可归者当中不乏华裔身影。曾经的纽约城市大学博士孙卫东,因婚姻破裂和精神健康问题,从2007年就开始流浪美国街头。



“润人”陈旺偷渡前往美国之后,因只能从事低端工作,无钱租房,不得不加入窝棚大军,还多次被美国警察“强拆”。



无家可归者有男有女,无家可归,睡在城市的角落缝隙里。他们有的全家住在车里,去便利店卫生间洗漱,有的在公园、地下道及住宅后楼梯等地栖身。他们靠拾荒、行乞或临时工作,赚取微薄的金钱或食品。

30%的长期无家可归者患有精神疾病,很多人不得不通过吸毒缓解症状。市长给无家可归者多发点芬太尼,让他带回去自己慢慢吃,一片嗨4小时,瘾君子瘾头一上来磕嗨了,没几天可能就过量死亡了。



等无家可归者都消失了,城市就整洁了,市容市貌干净了,犯罪率也下去了,甚至连救济食物的钱都能给省了。以后只要发现城市里诞生了新的流浪者,就直接送一大瓶芬太尼,简单省事,比纳粹的毒气室效率高多了。

这就是美国式的“人道主义”:用最低的成本,让“麻烦”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们甚至不需要动用警力,不需要建造收容所,只需要开设一间“爱心小屋”。

当一个社会开始用毒品来“解决”社会问题,当生命的价值被简化为一张50美分的彩虹糖片,这种“人道主义”,远比直接的暴力更令人不寒而栗。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