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实习生 姚媛媛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调查团队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发现一洞穴鱼类新物种——长须原花鳅(Protocobitis longibarba)。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正式发表。
在实验室和野外现场拍摄的长须原花鳅
完全失明、全身透明
新物种命名源自“长须”特征
5月6日,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工程师周佳俊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表示,原花鳅属鱼类为典型洞穴鱼类,与地表鱼类相比,眼睛已彻底消失或仅残存一个细小的眼点,晶状体已缺失,视网膜细胞层次已不可辨,仅个别残存,且由于在黑暗的环境中缺乏光照,体内生成色素的基因表达不活跃或无法表达,因此身体透明,血管和内脏团清晰可见。
相关科研成果展示
记者找到了这篇发表的文献。文章内容显示,调查团队于2024年2月在百色市凌云县红水河的地下支流中采集到5个盲鱼标本,同年5月又在河池市凤山县金牙乡的一个洞穴中采集到2个盲鱼标本。经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比对,确认其为鲤形目鳅科原花鳅属的新种,并因其显著延长的口须,将其命名为长须原花鳅(Protocobitis longibarba)。长须原花鳅属的典型特征是存在退化的肋骨,椎骨数也显示出物种间的差异。
在实验室和野外现场拍摄的长须原花鳅
在实验室和野外现场拍摄的长须原花鳅
种群极为稀少
保护等级初定为濒危
目前已知的长须原花鳅,分布于广西百色市凌云县逻楼镇和河池市凤山县金牙乡的溶洞中。在凤山县的洞穴中,这种物种生活在洞穴末端的一个清澈且未受污染的水池中。相比之下,凌云县的洞穴长约300米,呈45°角向下倾斜。在雨季,该洞穴会成为地表水、生活废水和泥沙的通道,洞穴内的主要底质为泥巴。长须原花鳅主要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并且喜欢潜入泥质底质中。
在实验室和野外现场拍摄的长须原花鳅
该科研团队进一步透露,长须原花鳅作为原花鳅属已记录的第5个物种,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地下水洞穴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研究洞穴鱼类的演化历程、物种分化机制具有重要价值,为探索西南岩溶地区淡水鱼类的系统分类工作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基础资料。
实验室内拍摄的长须原花鳅
长须原花鳅采样过程及其生长环境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标准,其濒危等级初步评估为“濒危”。实际上,长须原花鳅的生存与繁殖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广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为洞穴鱼类的进化和适应性辐射提供了理想条件。然而,洞穴中长期缺乏光照,光合作用受限,导致食物供应主要依赖地表水交换,资源匮乏。这种极端环境使得岩溶洞穴鱼类种群极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