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朝廷横征暴敛,赋税如猛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黄河接连泛滥,无数人流离失所。在这样天灾人祸之下,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在这样矛盾日益尖锐的绝境下,实在活不下的百姓,在各路豪杰的带领下,纷纷揭竿而起,烽火狼烟迅速燃遍大江南北。

至正十二年(1352年),捧着一个破碗到处乞讨的朱元璋,应儿时玩伴汤和的邀请,也参加了当时占据濠州郭子兴的义军。



从军期间,朱元璋成长的非常快,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彰显出了不凡的领导魅力,势力不断壮大,最终成了一方诸侯。

当时南方有很多支义军,可都因为自己的小算盘彼此为敌,经过数年的兼并战争,到了至正十九年(1359年),长江以南还剩下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势力。

陈友谅占据长江中游,凭借着庞大的水师,在荆楚之地称霸一方。张士诚盘踞江浙,坐拥鱼米之乡,百姓生活相对富足,他自封为吴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会战于鄱阳湖,最终以少胜多,为江南统一迈出了一大步。

之后朱元璋便把兵锋转向了张士诚,于是挟大胜之威武,挥师东进,讨伐自封为吴王的张士诚。

在出征前的誓师大会上,朱元璋身披战甲,威风凛凛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将士高呼口号,不禁豪气顿生。



朱元璋的出身极为低微,早年家人去世都没钱料理后事,后来流浪过程中还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可谓是受尽人间苦难。宝剑锋从磨砺出,这段痛苦的经历也磨砺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随着自己势力的扩张,他意识到仅靠武力难以成就大业,于是在戎马倥偬间不忘读书学习,经过数年的努力,也算是小有成就吟诗作对不在话下。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朱元璋心中顿时有了一个上联,于是向麾下文武说道:“今日我有一上联,众兄弟不妨一对,若得满意下联,本王重重有赏。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此联用在此处绝佳,“天下口’合起来是‘吞’字,‘天上口’组成‘吴’字。张士诚盘踞东吴,朱元璋大军此番东进,就是要将他一口吞下!

听到上联谋士们则露出惊讶的神色,赞叹主公才华竟如此出众,只是但多数将领面露难色,舞文弄墨本就不是他们擅长之事,还要对这般暗藏玄机的拆字联,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在众人苦思冥想之际,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刘伯温上前一步,他目光如炬,神情镇定自若,向朱元璋拱手行礼后,缓缓说道:“臣有一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刘伯温进一步解释:“‘人中王’乃是‘全’字,‘人边王’为‘任’字。主公天命所归,当统一天下,担当大任。臣愿全力辅佐,助主公成就千秋霸业!”

此联不仅在拆字上与上联对仗工整,更巧妙地表达了对朱元璋的忠心与期许。

朱元璋听后仰头大笑,他快步走下高台,握住刘伯温的手,大声称赞:“好!好!妙极!妙极!伯温此联,正合我意!” 在场的将士、谋士们也纷纷鼓掌,赞叹声此起彼伏。

无论是从意境还是字面上来看,刘伯温的下联都是非常的经典。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这副对联不仅展现了朱元璋的雄心壮志和刘伯温的过人智慧,更成为鼓舞士气、凝聚军心的象征。

朱元璋的对联如果要你来对,会对出什么样的下联呢?欢迎留言讨论。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