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打得火热,中国沉得住气,接连迎来援手,美国却被特朗普折腾得够呛,第一季度GDP直接萎缩0.3%,特朗普却说“衰退也能接受”,反观中国,沉得住气,还接连得到外部助力。
OPEC+突然增产石油,金砖国家也发声批单边主义,美国却在盟友圈里越混越孤立,美媒直言,特朗普百天就把美国百年攒下的优势败光了,这场博弈,到底谁占了上风?
特朗普当上总统已经满100天了。在这短短的百天里,特朗普可没少折腾,搞出了好多大动静。关税政策的影响估计最大,这个对全球经济贸易有直接作用的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不满。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美国老百姓对特朗普的态度,从支持变成了反对,不少美国人因此直接跑到街上表达不满。CNN的主持人法里德·扎卡里亚,他直接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了一篇文章,用词挺冲地怼了特朗普一顿。
这篇文章直接说了,特朗普在短短100天里,就把美国花了100年积攒的好处给搞没了。而且,这么做等同于把全球领导的位置直接给了中国,以后美国可能就没那么能吸引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连续发布数十条推文,用词激烈指责中国。这种情绪化的举动源于中方在三天内三次公开澄清所谓"中美秘密谈判"传闻,彻底打破美方试图维持战略模糊的盘算。
美国花了上百年才攒下的家底,特别是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这块金字招牌,还有那股子创新劲头,好像没几年工夫就折损了不少。这话听着扎心,却不是没影儿的事。想当年,美国领跑全球,靠的就是二战后砸重金搞科研、办教育,广纳天下英才。科技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经济也跟着一路繁荣。可现在,这根基似乎有点松动了。
先看看美国自家院里,创新这摊子事儿就有点悬。联邦科研经费一缩水,那些指望政府拨款的基础研究项目立马受影响,要知道,这可是未来技术突破的“种子选手”。
更麻烦的是,美国对国际人才设的门槛越来越高。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搞严审,不光吓跑了不少想来留学的,美国高校国际学生申请量一度掉了四成,连些已经在美国扎根多年的学者、专家也开始琢磨要不要换个地方。
人才往外走,特别是往中国这样的竞争对手那里走——中国顶尖大学里来自美国的教授明显多了,这不明摆着是在挖自家墙角吗?哈佛、斯坦福这些名校的教授们急得甚至要上法庭,抗议行政权力干涉学术自由。这么一折腾,人才、投入这两个创新引擎的关键燃料都缺了,美国科技老大的位子还能坐多久,真得打个问号。
这种深层的不安之外,经济上的痛感更直接。贸易摩擦一升级,美国经济数据就亮红灯:GDP罕见地按季度缩水,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一度掉进收缩区。这可都是经济放缓甚至要衰退的信号。
虽然官方嘴上硬,说可以接受“暂时性衰退”,市场可不傻——中国一宣布强力反制,美国股市就上蹿下跳,道琼斯指数短时间里跌了好几千点,纳斯达克更是跌进了技术性熊市。
实体经济那边,企业们也是叫苦连天。关税直接抬高了进口成本,利润空间被挤压,不少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在生存线上挣扎。这压力,最后相当一部分都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有研究说,普通家庭一年得多花几千美元,超市里连卫生纸这类日用品都出现了抢购潮。经济上的“内伤”,可比嘴上说的硬气实在多了。
贸易战不光在美国国内掀起波澜,也把全球关系搅得天翻地覆,特别是美国跟那些老伙计们的关系。特朗普政府那套“美国优先”的调调,还有那不分亲疏远近到处挥舞的关税大棒,把不少老朋友的心都给伤了。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五眼联盟”的铁杆成员,可他们国内选举的结果看得很清楚:那些想紧跟美国搞对抗、学美国腔调的政治势力,并没讨到选民的好,反而栽了大跟头。这不就是老百姓用选票给单边主义投了反对票吗?
欧洲那边,欧盟以前可是美国最铁的跨大西洋伙伴。可美国对欧盟的钢铝产品加那么高的关税,欧盟也表现出少有的强硬,头一次准备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琢磨着要用提高关税、取消知识产权保护这类法子反制。欧美贸易关系这裂痕,可深了去了。
再看亚洲,日本在经济和安全上长期指望美国,可日本领导人也公开抱怨美国政策太霸道,暗示这么搞“长不了”,两国关系里也透着点不对付的意思。
美国甚至想用“关税豁免”当诱饵,逼着盟友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限制跟中国做生意。这种赤裸裸的胁迫,非但没得逞,反而让美国的国际信誉又掉了不少。以前辛辛苦苦建起来的盟友圈子,现在倒因为自家政策变得松松垮垮,越走越远,想想也真是讽刺。
影响更深的,是它对现有国际秩序和体系的冲击。贸易战的硝烟一起,客观上就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的脚步。美元指数一度创下几十年来的最差单月表现,这背后,是不少国家都在想办法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巴西和东盟国家宣布要多用本币结算,中东的主要产油国也跟中国签了更多用人民币买卖石油的协议。这些事儿虽然刚起头,却也暗示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以金砖国家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舞台上的声音也更响亮了。他们外长开会发的声明,话虽然说得小心,没直接点谁的名,但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厉批评,还有那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呼吁,明眼人都知道说的是谁。这不光是反对某个国家的政策,更是新兴力量在全球治理中想争取更大话语权的表现。
有经济学家说得更直接,贸易战把“美国领导力”那层光鲜的外衣给撕下来了,世界正在积极寻找不带霸权逻辑的新合作模式。美国过去当规则制定者的地位,现在正受到各方的质疑和挑战。在这场多方较劲的复杂棋局里,中国的应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搅和在了一起。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中国没选硬碰硬的消耗战,反而显得挺有定力。
很快就针对农产品、半导体设备这些关键领域,拿出了同等力度的反制措施,还动用了稀土出口管制、搞了个“不可靠实体清单”这类工具。这种“想谈,门开着。想打,奉陪到底”的姿态,靠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完整工业体系、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
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关键时候,中国的制造业PMI一直保持在扩张区间,跟美国那边的收缩形成了鲜明对比,它在全球经济中的“压舱石”作用好像更明显了。有意思的是,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国际小插曲,客观上也给这局势添了点微妙的变数。比如,沙特和俄罗斯主导的OPEC+决定加快增产石油。
这决定背后有好几层考虑,但直接后果就是压低了国际油价。这不仅能缓解全球通胀压力,对中国这样的能源进口大国来说,也意味着成本降低,手头更宽裕。
可对高度依赖高油价才能赚钱的美国页岩油产业来说,这简直就是一记精准打击,可能导致市场萎缩甚至一些油田关门,对美国的能源主导战略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全球能源市场这步棋,虽不是单为中国走的,却意外地给美国的博弈增加了难度。
眼下的局面,还远没到水落石出的时候。贸易摩擦更像是全球力量格局深刻调整的一个缩影。美国过去的优势根基,从内部的创新动力到外部的盟友体系,再到它主导的国际规则,都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则在压力下显现出韧性,还借着这股劲儿整合资源,想在变局中抢占更有利的位置。
这场博弈怎么走还充满变数,但有一点越来越清楚:单边主义的路越走越窄,想靠极限施压来重塑世界的搞法,正遇到越来越强的反弹。未来的世界格局,也许就在这一次次的碰撞和重塑中,悄悄地变了模样。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