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德州新闻网

原标题:我市构建以劳模工匠为引领的技能人才全链条培育体系——(引题)

头雁领航激发“雁阵效应”(主题)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刘臻 通讯员于潇

“从退伍军人成长为国际焊接专家,我将带领团队突破更多技术瓶颈。”4月30日,在德州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华能德州电厂检修部主任技师、焊工班班长程平的发言,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

我市创新构建以劳模工匠为引领的技能人才全链条培育体系,通过教育链筑基、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搭台、创新链驱动,形成“选育用”全周期人才成长生态。

市总工会数据显示,全市72万名技能人才正活跃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线,这支产业大军以工匠精神为内核,持续为工业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支撑 一线倾斜

聚焦重点领域选树工匠

“一线工人只要肯钻研,照样能成就非凡。”程平说。他凭借工会系统搭建的竞赛平台快速成长,独创的“刀刃堆焊”技艺入选国家级“中华绝技”,攻克了航天、深海等多领域技术难题。2017年,他成立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突破20余项技术瓶颈,获11项专利,创效2200万元。如今,他不仅被聘为高级工程师,更培养出一批国际大赛获奖选手。

“现在的评价标准更看重实际贡献,只要干出成绩,就能获得认可。”在程平看来,以“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作为工匠评审条件,进一步激发和鼓励了产业工人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热情。

不仅是程平,德州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受到表彰的人员大多来自基层一线。今年我市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和工人先锋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的人员中,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8名、农民4名,占半数以上。

向一线倾斜,重点推荐长期扎根生产、科研、教育、农村的普通劳动者,是德州选树劳模工匠的标准。“我们注重选树先进制造业强市13条关键产业链企业负责人和一线高技术技能人才。”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苗君青表示。目前,已建立覆盖高端装备、食品加工、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劳模工匠培育体系,为一线劳动者搭建成长阶梯。

为强化人才支撑,德州市将工匠培育纳入“人才兴德”战略,出台《关于实施“德州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构建从“德州工匠”到“齐鲁工匠”的梯次培养机制。目前,全市已培育“大国工匠”1名、“齐鲁工匠”23名,带动培养各级工匠人才超3000人,形成“政策激励—人才涌现—产业提升”的良性循环。

“从车间到领奖台的距离,正在被一项项务实政策缩短。”苗君青表示。如今在德州,越来越多像程平这样的一线工人,通过实干与创新实现人生价值,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无限可能。

夯实育才平台

打造全链条工匠培育体系

“通过培训,我们掌握了优化吸收液循环量的关键技术,尾气排放指标波动问题迎刃而解!”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门技术骨干李风娟、李康康、林东旭等在德州工匠学院培训后,分别在黄河流域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技能大赛以及“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今年以来,像他们一样通过工匠学院培训大幅提升个人技能并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产业工人已达2000余名。

作为我市首家省级工匠学院,德州工匠学院由市总工会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打造,构建了“劳模引领—技能培训—创新实践—成果转化”的培育体系。德州工匠学院投资逾亿元建设智能化实训平台,推行“教师+技师”双导师制。155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中,高级技术人才占比超30%,年均培养技能人才2万余人次。

这样的创新培育模式正在德州形成示范效应。目前,全市已建成25家省市县企四级工匠学院,覆盖化工、电力、农业、电梯产业等重点领域。

在德能工匠学院,高级工程师刘建正带领团队攻关“漏电故障快速排查技术”。该学院已在市县电力领域构建起全新的工匠培育格局,累计培育出45项省部级职工创新成果,其他工匠学院也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

“我们将把工匠学院打造成人才的‘加油站’、创新的‘实验室’。”市总工会副主席刘伟表示。当前全市在建工匠学院超100家,构建了“培训—创新—孵化”的全链条培育体系。

在将劳模工匠培育作为系统工程,不断夯实工匠学院育才平台的同时,我市以赛代训,通过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职工创新活力。全国纺织技能竞赛冠军王晓菲的成长就是生动例证。中专毕业的她苦练技艺,2008年凭借独创技法斩获全国纺织技能竞赛冠军,并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

“我市已连续举办9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构建起‘培训、练兵、竞赛、晋级、激励’五位一体培养机制。”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杜朝生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举办技能竞赛3290场次,吸引51万人次参赛,评选出728名市级技能标兵。

当前,德州正通过工匠学院、技能竞赛等平台,加快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为产业工人铺就从“工”到“匠”的成长之路。

劳模打样

引领人才培育裂变

劳模精神照亮创新之路。

4月22日晚上9点,在国网德州供电公司“信心飞扬”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山东省劳动模范唐琳正带领团队优化电网全景监测分析系统。这样的创新攻坚场景,在这里已是工作日常。

唐琳的“信心飞扬”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多年来,她带领团队取得累累硕果:累计获得11项发明专利、46项省部级奖项,创造经济效益超7000万元。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团队6项创新成果在全省23家单位落地应用,始终保持着电力信息通信系统“零事故”的纪录。

这样的劳模“头雁”效应正在德州遍地开花。4月22日,在华能德州电厂“程平创新工作室”内,21名焊接工匠正围绕技术难题展开“头脑风暴”。作为工作室的“灵魂人物”,程平不仅个人技艺超群,更通过“传帮带”机制培养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创新团队。

“带徒不仅是传授技术,更要传承工匠精神。”程平坚持手把手教学,从焊接手法到创新工艺倾囊相授。8年来,工作室通过“师带徒、徒成师”模式培养50余名高技能人才,其中12人获评中央企业技术能手,30余人成为集团技术骨干。

市总工会以“劳模领衔、团队攻关”为抓手,联合企业加大投入,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工作室,实现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的双赢。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齐鲁技能大师工作站8个、省市级技师工作站83个、各类创新工作室685个。

创新工作室既是技术攻关前沿,也是技能人才培育摇篮,每年由专家指导青年骨干开展科研攻关。泰山体育王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典型代表,其研发的多款产品荣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

如今,德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已覆盖各重点行业。正如杜朝生所说:“劳模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优秀,更在于带动团队共同进步。”通过这种“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推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劳模工匠正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人才引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