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相信大家都一样,一个个顶着黑眼圈、眼神呆滞,在工位上浑浑噩噩,堪称 “行走的困兽”。
刚刚过去的2025年“五一”小长假,再次让国人感受到“旅游疲惫”的集体困局。仅5月1日一天,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即达到2311.9万人次,几乎相当于整个澳大利亚人口的总和。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0%。
同样火热的,还有高速公路:在五天假期中,全国高速的日均流量达到了6200万辆次,成为假期另一道奔腾的地表动脉。
有网友吐槽:中国绝对不止14亿人!
重庆有1亿,上海有1亿,杭州西湖有1亿……
湖南张家界,30万游客挤爆山头,排队5个小时只能看别人的后脑勺,百龙天梯排队要3个小时,蜿蜒曲折的队伍能排3公里,犹如贪吃蛇。
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前,游客挤得“看不见脚下的路”。
杭州西湖断桥因瞬时游客超负荷,两地铁站临时只出不进。北京至成都的高铁票开售即“秒空”。
贵州黄果树瀑布,游客因为争抢摆渡车座位爆发肢体冲突,贵州黔西更是遭遇极端天气,出现翻船事故,导致10人死亡。
"排队两小时,游玩十分钟"成为常态,景区超载导致服务崩溃:厕所排长队、接驳车瘫痪、垃圾堆积如山,“自驾6小时没出城”的吐槽刷屏,甚至有人调侃“长假旅游,花钱买罪受”。一面是游客对品质体验的需求持续上升,另一面却是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与集中出行需求间的鸿沟日益凸显。
当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高铁和飞机四通八达,家家户户都有车,兜里多少也有了一点钱, 这个时候,旅游就从 “可选消费” 变成了 “刚需”。就算你不想出去玩,你的老婆、你的孩子、你的父母,难道也陪你家里蹲?
但是,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供给(如景区容量、酒店床位、交通运力)增长相对滞后,导致客流分布失衡,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无法满足爆发式需求,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交通拥堵,酒店暴涨,景区排队,最后玩得一肚子气,心想下次再也不出门了,但是下次长假还是忍不住。
这种"赶集式旅游",显然是背离了休闲本质,加剧社会焦虑。
有限的假期资源引发消费者恐慌性抢占,形成"不挤就亏"的心理。在家闲着固然也可以,但总觉得浪费了这五天。
还有专家批评部分游客缺乏错峰出行意识,习惯在长假期间集中出游,进一步加剧了拥堵。
这不是废话吗?要是平时有时间出门,谁愿意在法定假日去凑热闹?
现在,我们全年法定节假日仅11天,即便加上带薪休假制度,普通工薪阶层的实际假期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德国法定最低带薪年假24天,法国25天,英国28天,而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的最长年假仅15天,且落实率不足60%。这种假期匮乏导致国民旅游需求被迫集中在春节、五一、国庆等有限时段释放。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次达3.2亿,相当于德国总人口的3倍在同时流动,任何旅游基础设施都难以承受如此集中的需求冲击。
被骂了好多年,今年终于抠抠搜搜增加了2天法定假,让五一假期只需要在假期前上六天班,假期后就没有调休了。要不然,开开心心休完假,发现还要补班,那休假的快乐也会荡然无存,这就是“损失厌恶”:人总会更看重自己丢掉的东西。
休假本该是轻松的,如今却变成了牢笼。旅行本该是愉快的,如今却变成了折磨。
解决这一困局,首先就要大幅增加法定假期总量。
现在缺的不是生产,而是消费。你让大家苦哈哈地加班打螺丝,不如让他们闲下来,出去玩。你的消费,就是人家的就业。
如果你的公司真的业务繁忙生意兴隆,搞大小周甚至单休,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把补休落实到位,多上的班要还回去。
别忘了,劳动节是为了纪念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是有尊严的,不是为了让牛马们在休息的时候也要挤来挤去毫无尊严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双休都能正常落实,带薪休假不用看老板脸色,也不用调休凑出所谓“小长假”,那我们的旅游体验应该都会好很多。当我们在五一假期挤在景区人潮中时,不应忘记这个节日的初衷:劳动者需要的不是 "到此一游" 的疲惫,而是真正的休息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