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特朗普又出招了,这一次,他不仅挥舞起对中国、欧洲用烂了的“关税大棒”,还瞄准了美国的传统盟友加拿大,以及美国本土的电影行业。而这场政治豪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反噬:不但引来加拿大的强烈反弹,连美国本国的“自家人”,六个东北部州长,也组团对这位自诩“反建制”的总统公开放炮,场面一度堪比政治“造反”。
5月5日,来自马萨诸塞、缅因、纽约、康涅狄格、罗得岛和佛蒙特的六位州长联合发表声明,邀请加拿大包括安大略、新不伦瑞克在内的六个省的省长共同商讨对策,明言要“共同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这样的表态,不仅罕见,更是对特朗普政策权威的一次公开拆台。
最刺眼的是,这其中有一位佛蒙特州州长,竟然还是共和党人。连自己党内都有人看不下去,足见特朗普的“胡搞蛮干”已经把盟友和国内州政府一锅端了。
马萨诸塞州州长直言,特朗普的做法正在“破坏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系”。而缅因州长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位总统的政策“随意”“有害”。从关税本身到特朗普的社交媒体操作,再到其对盟友的傲慢粗暴,已经让不少地方政府和经济体受够了。你可以不喜欢拜登,但你更不能忍受被特朗普的“意气风发”搞得经济停摆、市场动荡。
而这还不是最荒谬的部分。就在同一天,特朗普还要对“电影下手”。他宣称,要对所有“在外国拍摄制作、然后在美国上映”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理由是“我们需要让好莱坞回家”,因为“海外拍片已经摧毁了美国电影工业”。
问题是,这个理由太可笑了。美国电影工业走出去,是全球化市场的必然,是税收结构、劳动力成本与补贴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不是哪个演员“叛国”了。你特朗普一句“国家安全威胁”,就想用关税把全球化的产业链拉回加州,这不是领导经济,而是摧毁产业。
你征的是谁的税?看似在打击外国制作,实则是把美国好莱坞自己炸了。谁在海外拍摄最多?谁在新西兰搭建片场、在加拿大剪辑后期、在法国调光音效?不就是迪士尼、环球、索尼这些美国公司自己?现在你一刀下去,拍一部电影,税前成本就要翻倍,不仅赶走了本来就摇摇欲坠的中小制作公司,也逼得大厂要么出逃、要么倒闭。最终的结果?观众看不到片,从业者失业,影院关门,特朗普所谓的“让好莱坞再次伟大”,不过是“让美国影视业自行阉割”。
特朗普把关税当成万能武器,但事实是,他对产业规律一无所知,对市场机制视若无睹,对国家利益则打着“安全”的旗号胡乱挥刀。他的关税哲学只有一条:谁让我不爽,我就给谁征税。但现实是,这种政策的破坏力会在国内爆炸得更快、更猛。
而这一次,加拿大也不再忍耐。新当选的总理卡尼已经放话,美国正在“背叛”加拿大,加拿大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他将与特朗普进行“艰难但有建设性”的谈判,但话中已暗藏怒火。“艰难”的重点不是“谈判”,而是“准备好翻脸”。
加拿大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75%,对美国经济依赖程度极高。但这不意味着加拿大永远愿意当“顺民”。特朗普一旦对加征税,打击的将是最密集、最互通的跨境产业链,从牛肉、木材到电动汽车、清洁能源产品,无一幸免。而最惨的,还将是那些靠加美边境贸易维生的中小企业、劳工群体、制造商,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特朗普当年“铁锈带”里的铁杆选民。
特朗普口口声声说要“保护美国人”,可他做的事情,是加速撕裂美国国内联盟,瓦解外部伙伴网络,搞得连自己人都“抱团越洋告状”。六个州联合加六个省,这可不是“象征性批评”,这背后是成千上万企业的经济困境,是几十万就业岗位的生死存亡。特朗普要以“国家主义”之名行“自毁长城”之实。
当年的“贸易战”教训还没吃够吗?大豆卖不出去了、钢铁失业潮卷土重来了,现在又要拿好莱坞、拿美加贸易再来一轮?特朗普的任性政策不是“新政”,而是“断流”:断的,是供应链;裂的,是盟友情;断送的,是美国在全球贸易中最后的信誉。
正因如此,不只是加拿大州长站出来,不只是本国州长联名抗议,接下来欧洲、日韩、澳洲,恐怕都要再次集体“围观特朗普”,在全球舞台上上演“特朗普主义2.0”下的抵制潮。而那时,真正被全球孤立的,不是“外国”,而是美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