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初,一名缠绵病榻的老者身边围满了人,他们的眼中无一不蓄满了泪水。

老人因为被肺炎折磨,此时已形销骨立,看上去令人十分揪心。

然而在众人都为其感到悲痛的时候,这位老人却猛地坐起身来。

如果有认识他的人,肯定能一眼认出他便是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国民党新桂系军阀首脑的李宗仁。



只听李宗仁缓缓开口,对亲信尹冰彦嘱咐道:

“等我死了,把我的遗书念给大家听,再把我那珍藏了几十年的好酒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切记...切记...”

话音未落,这位被历史教材抹去姓名的名人,便于众人的哀哭中去世了。

那么这个李宗仁在历史上到底做了什么事?他和主席是什么关系?为何说他是被历史教材抹去姓名的人呢?

其实对于李宗仁,周总理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李宗仁先生一生为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北伐,二是台儿庄,三是归来。”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这三件好事依次说起,介绍一下李宗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英勇善战,组织北伐

李宗仁出生在1891年的一户农家,自幼家境贫寒。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宗仁更是如此,在目睹了国家动荡社会不安之后,还年幼的他就已在心中暗暗发誓,想要在长大后成为能够左右时局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宗仁刻苦读书,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广西陆军小学

在学校里,几乎所有老师对李宗仁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们夸赞李宗仁好强、有志气,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

承载着父母和师长的期许,李宗仁在自己25岁时正式参军,并连同白崇禧、黄绍竑两位好友以少胜多,打败了旧桂系,成立了新桂系。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宗仁多年苦读积累的军事才能正式展露出来。

而后在七年后,李宗仁又在好友的引荐之下加入了国民党,并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重用,完成了统一广西的重大历史任务。

在占据广西之后,李宗仁也不忘发展广西本地的经济和教育。他既有军事上的才能,也有政治上的天赋,将广西省治理得相当不错。

此时的他不过三十四岁的年纪,已经成为了广西省的“土皇帝”,何其风光。

不过李宗仁毕竟是少有大志,想要扬名立万的人,又怎会甘心偏安一隅呢?

于是不同于其他派系的各自为政,李宗仁自愿且非常主动地“投靠”了中央。

只是让李宗仁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一腔热血地向蒋介石说了自己想要北伐的愿望后,蒋介石却不以为然,以一句“广东局势太复杂”将他打发回去。



然而蒋介石却低估了李宗仁想要建功立业的决心,在被拒绝之后,李宗仁并没有就此失落,而是不停地发起提议,并四处寻求其他政权的支持。

最终在李宗仁的大力推动之下,这场北伐战争拉开了序幕。

不过在最初的时候,北伐军的势力并不算强大,总共加起来也不过七万余人,而且由于这七万余人是各个势力混在一起的,所以其内部也不算团结。

直到上了战场之后,李宗仁所率领的桂军因骁勇善战、屡立奇功被其他派系所信服,这才让北伐军有了一个主心骨。

不过李宗仁和桂军出风头这件事却让蒋介石有些不满,毕竟作为国民党的真正领导者,他并希望自己手下的兵都被李宗仁所吸引。

于是在北伐愈发顺利的时候,蒋介石却偷摸使了手段,故意让李宗仁及其手下的兵去打那种又难又累的战争,从而保护自己的嫡系部队。



因为这一手段,李宗仁的桂军损失直线上涨,察觉阴谋的李宗仁也因此对蒋介石产生了不满。

于是在北伐结束之后,李宗仁又发动了蒋桂战争,势与蒋介石决出高下,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这场比试最终的获胜者是蒋介石

在战争失败之后,李宗仁被蒋介石安上了“叛乱党国”的罪名,只能逃回广西,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李宗仁曾不止一次联合其他势力,只为斗垮蒋介石。

直至抗日战争打响,李宗仁这才暂时放下恩怨,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关键节点。



抗日猛将,台儿庄扬名

在当时,日军的胡作非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作为爱国人士的李宗仁自然也愤怒于这群在我们地盘上撒野的贼寇,于是便暂时放下了他与蒋介石的党派恩怨,转而统一对付起了外敌。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李宗仁立了一个足以青史留名的大功,那便是领导一群“杂牌军”打出了台儿庄大捷!



说到台儿庄大捷,想必大家都曾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学过有关这场战争的知识点。

但是对于这场战争是谁领导的,这场战争到底是如何打赢的,这场战争到底有多么难赢,许多人却并不知道。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李宗仁也被众多历史爱好者戏称作被历史教材抹去姓名的人。



原来在当时李宗仁和蒋介石因为政见不合曾剑拔弩张,李宗仁坚持抗战,而蒋介石却认为要先稳住内部,才能抵抗外敌。

二者谁也不肯退让,为了逼迫李宗仁就范,蒋介石甚至发动各路势力直接围困广西。

然而面对虎视眈眈的敌人,李宗仁仍旧不妥协、不退让、广西全员军民誓死反抗。

李宗仁通电全国,要求大家必须停止一切个人恩怨,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最终因舆论干预,这场对峙以蒋介石被逼抗日而告终。

不过所谓的“抗日战线”毕竟是被逼出来的,所以蒋介石在心里始终和李宗仁“闹别扭”,就连李宗仁离桂赴战坐守徐州的时候,蒋介石拨给李宗仁的也都是一些三、四等军队,兵额、粮饷、械弹都严重缺乏,被称之为是“杂牌军”。



要知道在当时,前来进攻徐州的可都是日本军方所派出的精英部队他们经受过严格的训练,作战素质远超我方军队,而且军饷充足、装备精良,在硬件上无可挑剔,就连蒋介石自己的嫡系部队都不敢和他们直接硬碰硬地打上一仗,更何况是这些被他所看不上的杂牌军们呢?

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让蒋介石以为经此一役,定能挫一下李宗仁的锐气。

然而让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李宗仁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就是凭借着这一支杂牌军,打出了闻名天下的台儿庄大捷,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的大英雄。

其实在战术上,台儿庄战役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在战后统计上,台儿庄战役杀敌一万、自损三万,也似乎并不值得夸耀。

在后世甚至有些人认为,这纯粹是用人数堆出来的胜利,是以血肉之躯换来的荣耀。

可是在历史意义上,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我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它极大程度上鼓舞了全国军民,让我们的军民们看到了打跑日寇的希望,让越来越多的士兵们敢于直面日本侵略者。

从这一点上来看,李宗仁居功甚伟。

就连蒋介石都惊讶无比,毕竟在他看来,李宗仁的能干主要依附于桂军的英勇,没想到就连杂牌军,李宗仁也能调教出猛将。



兵败出逃,特邀归来

虽然在抗日战争中立下奇功,但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官员,李宗仁在抗战时期也犯了不少政治上的错误。

于是在1949年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接替自己担任代总统后,熟悉蒋介石花招的李宗仁立刻意识到危机,连忙借口身体抱恙需外出就医,这才逃过一劫。



然而出逃不易,归乡更难,国民党大势已去已成定局,之前的“政治账”也让李宗仁不得不龟缩美国。

曾多少个午夜梦回,李宗仁望着天边的一轮圆月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想着那个供养自己长大的地方。

可是他纠结、害怕,他深知内战导致多少人民受到牵连,也听说祖国当时在我党的带领下发展得越来越好,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却无法补救,浓浓的愧疚感让李宗仁无言以对家乡父老。

然而让李宗仁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作为曾经的敌人,我党却屡次向他发出友好信号,大力支持他返回故乡。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深受感动的李宗仁,更是将自己当时出逃所携带的12箱珍贵字画送回中国。

之后为了让李宗仁放心回国,毛主席更是亲自回复:

“你愿意回来,我们就欢迎你回来。住不习惯,可以再回去,来去自由嘛!”

或许正是这“来去自由”四个字打动了李宗仁,让李宗仁下定决心,无论是不是龙潭虎穴,他总要落叶归根。

1965年7月,李宗仁乘坐飞机于北京降落,面对前来迎接他的同胞们,他深情演讲,说自己十六年来都是以戴罪之身囚于海外,回国之后才发现祖国已发展得如此之好,期待追随全国人民之后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并赌咒发誓:

“今后自誓有生之日,即是报效祖国之年,耿耿此心,天日可表……”



之后李宗仁更是动情地表示无论身居何地,只要是中国人都该坚决走反帝爱国的道路。

对于中国人而言,没有第三势力,只有两条路:

一是与中国广大人民站在一起,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二是与反动派沆瀣一气,同为时代所背弃。

为此曾经身为国民党高官的李宗仁还呼吁那些散落在其他地方的国民党余部们可以以自己为参考,放心大胆地回国,为祖国做贡献,与人民群众重回一体。

李宗仁的这番讲话以自己为例子,极大程度上鼓舞了余下的国民党人,让部分余党也有了回归的意图,可谓是意外之喜。

针对这番言论,毛主席也是立刻表明立场,承诺因为这种事逃居海外的人不必担心,只要想回来,随时都能回来,只要回来,我们必将以礼相待!



之后为了让李宗仁熟悉一下大陆的现状,毛主席更是特意带他回到了曾经的故居广西,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多地进行参观。

在那里李宗仁看到了新兴的工厂、农场、学校、医院,看到了人民的笑脸,也让他对我党的进步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风烛残年时,罹患肺炎的李宗仁曾挣扎着在医院的病床之上写下遗书,在遗书中,他写道:

“我们祖国的潜力是举世无双的,我们祖国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在这个伟大时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是一个无比的光荣……”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经过十六年的努力,李宗仁最终死在了他日思夜想、为之而奋斗一生的祖国。

他这一生功过良多,曾为民北伐、为国抗日,曾在抗战时期站错队伍、却也勇于认错、积极悔改。

他感谢我党的宽容大度,所以特意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留给毛主席和周总理。



而人民也感谢当年平型关大捷的功绩,所以对他多为赞誉。

也正因如此,所以即使是国民党的余部,可李宗仁在回国之后,却并没有遭受到任何的歧视或虐待。

不过,对于除李宗仁之外的国民党余部回国安享晚年的决定,在当时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善待国民党军官,是对那些为抗战而牺牲的将领的不尊重,是在其家属的伤口上撒盐。

但更多的人还是赞同这一决定,毕竟无论如何,我们都是血脉相连的同胞,都有共同的家乡,只要这些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弥补伤害,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为祖国做贡献的机会。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接纳国民党余部回国的这一决策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