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一期间,重庆荣昌迎来「泼天富贵」,游客数量创下历史新高,文旅热度也持续攀升。
这场现象级的城市破圈既得益于卤鹅哥、周鸿祎、甲亢哥等网红带来的流量,也折射出网红经济与城市营销深度融合的新趋势。
当“甲亢哥中国行”成为全球焦点,荣昌凭借敏锐的嗅觉将争议化为机遇,接下了这波流量,但如何让网红变“长红”?封面新闻近期深度对话知名策划人,曾参与多个城市及文旅项目策划、推广的谭飞,探讨网红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密码。
编辑|小白
排版|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发布初始时间:2025年5月5日
封面新闻记者:您对卤鹅哥爆火出圈这事怎么看待呢?
谭飞:卤鹅哥出圈也很正常,因为现在是一个网络经济时代,卤鹅哥有一切网红的这些优势,加上这次甲亢哥中国行又受到全世界关注,焦点上也很大。他跟着去了几站投喂,然后受到甲亢哥的青睐和团队的喜爱,整个完成了一次“行为艺术”,也不能完全叫蹭流量,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网红“蹭流量”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大家不怎么讨厌他甚至有点喜欢他,是因为他是为了自己家乡的美食、助农、文旅、知名度,整体很公益,也很成功。我自己前两天也写了一个微博,周鸿祎的事有些负面,“什么卤鹅哥怎么现在还这个档次”,我还帮他说了不少话,我说难道网红红了之后就要改变方式吗?就要成为干部了吗。我觉得他原来是什么风格就要保持,网红的标签是不能变的嘛,变了其实就没价值了。而且他其实是公益,可以理解,大家要尊重一个普通劳动者,他也确实在做事儿。现在这个时代“民生之多艰”,社会不容易,应该多体谅多包容。而且我看后面荣昌文旅把这个事“坏事变好事”,把周鸿祎请到荣昌去,做成了一次事件营销,我觉得这个事前前后后做成了一个闭环,特别好。包括周鸿祎也知道舆论的走向,双方就顺势在荣昌实现了“再聚首”,整体观感就很好。周鸿祎也表演卤鹅哥,为家乡做贡献,收尾还是收得很好的。
封面新闻记者:周鸿祎参加完活动当天下午晚上就回去了,很多媒体也在报道这个事情。我在关注这些媒体下方公众的评论,其实跟我预想的不太一样,因为卤鹅哥当时在上海车展很多人都说他有点夸张、过于表现,但是昨天的转变就很突然,很多人都在指责周鸿祎“是为了吃这波流量才来的荣昌”,当然可能他的主观是这样,您觉得产生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呢?
谭飞:我觉得大家在舆论场上可能会相对同情弱的一方,尤其是那种功利心没那么强的一方,或者说更需要“扶持”的一方。因为周鸿祎毕竟是一个成功的老板,也是个富翁,大家会觉得你好像是为了你的流量而来。卤鹅哥和甲亢哥这个事件大家能理解,毕竟是弱势方“蹭”强势方,但你现在是强势方“蹭”弱势方。但我倒觉得可以理解,因为其实网红经济时代就是大家一起把焦点效应和影响力做出来,你要说太去讲出发点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不太经得起去推敲。所以还是带着同理心和理解去看待这个事儿吧,周鸿祎我觉得至少还是个比较聪明的商人,周鸿祎上次拒绝得比较粗暴,但是不是他好像是保安给拒绝的吧。(封面新闻记者:对,他反应很快。)嗯对,他反应非常快,他的团队迅速汇报了这个事情,会有舆情风波。现在这个社会你敢得罪助农、公益这种事儿,实际上是有很大风险的,所以他就会转换风向、马上就来(荣昌)了。所以这次算是他的公司跟荣昌政府形成的一种合作吧,共同的一个营销、宣传、炒作吧,把坏事变好事,把这个事儿“软着陆”,平安落地。因为周鸿祎可能一贯风评不是特别好,我看很多人骂的是说“卤鹅哥你投喂谁不好你投喂周鸿祎”,说得他本身就不是个好人。但我觉得这种事吧,大家不要去做太多道德的评价和绑架,只要人没违法,还是要宽容,毕竟社会不容易,经济也不是特景气,大家还是各施其法,共同地努力,把事闹大,因为最终还是把成果留在了荣昌嘛。
封面新闻记者:之前我们互联网有很多次这样的爆红,大衣哥、面筋哥、二仙桥大爷等等,这种短时间内突然的爆红,他们有什么相似的逻辑,又有什么不同?
谭飞:相似点是属于一下子就全国出名,甚至世界出名,还有英文解说,其实当时我以为田一鸣和瑞哥会比他(卤鹅哥)更有名,但其实这次我觉得甲亢哥更喜欢他,而且长沙文和友事件进一步地反衬了他。一个网红火起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也不知道这一切,他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当然这也跟卤鹅哥双商很高有关系,他也是个大学生,只是一直事业不顺利,他本身素质不低,还是有一些成功的前提和人格基因吧。
封面新闻记者:很多这样“泼天的流量”有时候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是为什么?目前卤鹅哥事件已经发酵一个月,后续热度还是比较强劲,还在持续输出,这是为什么?
谭飞:这个我觉得还是因为政府的支持,从官方层面的一个背书和介入,包括高书记奖励他十万块钱,带他去重庆的美食节路演,还有说“你去美国这个费用我们掏了!”这些政府的介入让这件事公益性更强了,他是为了地方的公共利益嘛,不是为了个人出名挣钱,大家会相对更喜欢他,觉得你是为了大家的利益嘛,觉得你身上的“铜臭气”就没那么重。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很多寻亲的,事后开始直播带货,会觉得你把老百姓朴素的情感当成去挣钱的工具,大家是不喜欢的。
(封面新闻记者:嗯嗯,您的意思是说从内部来讲他的出发点不同,第二个就是外部力量包括政府的介入这些相辅相成的结果)
对,第三个就是他本身身上还是有人格魅力的话。甲亢哥也是双商比较高的人,他这次来到中国,环境很陌生,随时会有突发的事儿,完全不可预知,但他的反应非常得体,这你完全想不到一个二十一二岁的小孩这么厉害。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当上超级网红的都是双商很高的,这种临场反应、应变能力,包括对社会的认知,也都是很强的,他可能一句话不慎就翻船了。所以我还是觉得要宽容,卤鹅哥周鸿祎这事,我觉得他可能会反思吧,毕竟车展这种环境他手油油的给递卤鹅肯定不太适当,这个环境不太允许。所以这件事也会让他反思,给他一个教训和提醒,让他以后跟周鸿祎联手把这事变坏为好,整体这事我还是可以给一个不低的分吧。
封面新闻记者:网友们对卤鹅哥的态度其实有很明显的风口转变,从刚开始的连续投喂被排斥到后面的接受;而后在上海车展投喂周鸿祎失败后,舆论导向再次发生快速变化;周鸿祎应邀前往重庆后,舆论导向又有所变化。这一次次态度转变,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有给卤鹅哥和荣昌政府什么提醒吗?
谭飞:我觉得其实网红本身做事的行为逻辑就与众不同,非常态,常态就不叫网红了,尤其是你看成都重庆两站很多人耍宝,好像这两个城市“盛产神人”哈,像什么F4篮球队、瑞哥、山寨C罗、山寨梅西都挺好玩儿,因为网红他肯定不是个常态群体。卤鹅哥可能是一开始侵略性强吧,他一下子冲进去这种行为会有非议。但是久了之后大家对他的勇气和毅力产生一种羡慕,因为很多人做不到的,包括后面他的信息不断被披露,大家知道他是一个现在生活很贫困、在家乡救过人,他这个资料一出来大家就开始佩服这个人。舆论的传播是分为几个阶段,慢慢大家就喜欢上他了,觉得卤鹅哥这个人确实不错,他不是为了自己也没什么私心,再加上他一次次投喂吧,毕竟在镜头里曝光了,重庆、长沙这几站的曝光率很高,加上官媒这种,卤鹅哥肯定有个几十个亿的曝光量,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他“可爱”的一面,比如投喂保镖、给保镖捶背,在长沙没人关注甲亢哥吃不吃得饱,他还给甲亢哥夹菜,这些让大家在普通人身上看到一些“人/仁”的东西,大家都还是很尊重这个人,觉得他还是挺礼貌的,整个对他认知形成的闭环过程是挺长的,确实也是个真人秀,这个环节中他表现得也还挺好。
封面新闻记者:我们知道流量到后面必然会呈现一个下滑的趋势,您觉得卤鹅哥怎样做能够让流量保持更好的一个热度呢?
谭飞:这个事确实不容易。网红不可能红一辈子,红只是一个阶段。就还是初心不改吧,不能太商业;第二他的私生活要注意,不能留下一些话柄,被别人拿来说事,整体上他还是要对自己要求更严格更自律。同时政府力度要强,政府要对他帮助的力度强,他的公益性保持的要更长,要做成一个相对没那么物质的“符号”吧,一个为了家乡助农、卤鹅、旅游的这么一个人。不能让自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这个也很危险。他应该就是保持一个节奏,比如一年做一个什么大一点的事儿,不能永远曝光,曝光久了大家也会烦的,传播的逻辑就是这样。
封面新闻记者:前几天我们去采访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他说要把“互联网流量”变为“经济发展的增量”,把“网红”变成“长红”,您觉得政府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呢?
谭飞:难度很大,你看淄博现在就这样,淄博烧烤火了之后他现在也就一地鸡毛,不是多火。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支撑吧,我看高书记开了很多会议,包括整个荣昌的产业链条的梳理和整合、打击伪劣产品,第二个就是荣昌旅游的服务意识,比如大家五一来停车不收费,这些都比较“软性、柔性”,比较走心的,这些政策挺好。第三个就是卤鹅哥的title,让他从流量变成增量,让荣昌的老百姓得到好处,造福自己也更多的造福其他人,这种气质的title保持还是比较能做的,但是确实不宜曝光太多,要考虑地比较周全,不要落下太多把柄,现在这个社会让一个人塌房也很容易。
(封面新闻记者:对,可能一个小小的事件就能让局势瞬间转变。结合您刚才说的淄博烧烤事件,当时的流量也非常大,我们关注的焦点好像一直在烧烤上,各个城市的淄博烧烤店就如雨后春笋般开起来了,但是它好像没有把淄博烧烤转变为淄博的城市发展和文旅发展。我觉得荣昌现在这个事件和淄博相比是有一些进步的。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我觉得你说的特别对。可能淄博的事情也留下了教训——只是对烧烤一个行业有触及。而且大家涌进去发现接待能力也不行,有些烧烤店可能也有问题,整个可能一下子就退潮了。那么高书记强调是说,我要长红,我得把卤鹅哥的流量变成对每个产业的支撑,一直在不停地吸引人过来,但是背后就面临着荣昌的旅游接待能力、服务水平,你的卤鹅产业真正地做大做强,这些东西可能是更需要去支撑的。你炒得再厉害,但是落不了地、兑不了现也没用。
封面新闻记者:您也自己在做自媒体,想问问您如何看待“流量”和“网红”两个词语?
谭飞:流量和网红都不应该是贬义词吧。有一段时间大家一拥而起,这种“粗放式”发展让大家觉得这两个词儿产生了一种比较负面的影响和标签。我觉得真正的好的流量是为这个社会服务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为老百姓谋生服务的,当然也是为自己的阶层跃升服务的,我得往前进步往上走。网红这个词儿比较负面,是因为很多人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你看网信办也打击了好多各种各样做假流量假的事件营销、造谣的网红,所以今后网红和流量都要规范,让网红和流量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往前走的动力,因为他们其实是发展的催化剂,他们是可以让发展更快速,更有润滑感,就是要正规化、久久为功,要有一个长线发展的想法。
封面新闻记者:现在很多包括官媒、自媒体,我们都会看到一个词“剧本”或者是流量导向,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谭飞:我觉得策划也不是个贬义词吧。策划和弄虚作假、虚假发生也是两回事。但是真正好的策划,像荣昌这种,一开始是默默助力,后来才浮出水面,来把流量留住、增加“存量”、寻找增量,这是有个过程。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太急了,为了流量和KPI去作假,就是太着急太想变现。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要更自然、更吻合传播规律,而且要更真实,这种真实还要建立在整个事件是发生的基础上,不能太凭空地编造。现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人家随便把你的蛛丝马迹一曝光不就完了吗?所以现在面对流量KPI还是要保持冷静,“高妙”的策划是需要的,那种急哄哄的策划是要戒的。
封面新闻记者:关于卤鹅哥事件,您认为这个热度能持续多久?包括过段时间会去美国。
谭飞:他这个事件当然是有风险的,让他参观沃尔玛什么的,加上中美现在关系很紧张,他这相当于一个民间大事,全世界都盯着的。可能很多海外媒体也会不怀好意地去报道,所以对他来说需要极高的智慧的。我倒是建议他要有一些政府的顾问给他出谋划策,寻找一些可以做的事,把这件事先规划好,别太自由发挥吧。我觉得他目前的能力还是不太撑得了自由发挥的,提前做好预案,不能随意的。毕竟两个国家制度和文化差异很大,而且你那边没有谁给你当保安做保护,你遇到这种突发的怎么处理。我觉得他还能再火半年吧,红到今年国庆应该问题不大,国庆又有一波儿,荣昌可以再拿他“炒”一下。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