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约摩托车”在多个县城悄然上线,这一消息迅速在网上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目前,“网约摩托车”采用的是“平台抽成 + 司机众包”的运营模式。平台会收取 10%的服务费,司机日均能接 20 余单,月收入可达 4000 元。
这一模式的出现,瞬间让不同人群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人欢呼雀跃,称“这是底层的活路”,为那些从事摩托车载客的底层群体看到了新的生机;而有人则痛心疾首,怒斥“资本连摩的都不放过”,认为这是资本对底层劳动者的又一次剥削。
在笔者看来,平台通过 10%的抽成,让曾经被视为“黑摩的”的存在,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这场由资本驱动的出行变革,本质上就是底层生存需求与资本扩张的合谋。
曾经,运管部门在街头拦截拉客摩托车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些被贴上“不安全”标签的“摩的”,如今在资本的包装下,竟堂而皇之地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引擎,这着实令人唏嘘。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种“魔幻”场景正在多个县城不断上演。骑手们通过平台接单、缴纳抽成,就能获得一种看似“合法”的身份。而那些试图绕过平台私自拉客的司机,依然面临着被查扣的命运。这种合法性的蜕变,将法律的弹性在资本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一位网友尖锐评论的那样:“个人跑就是违法,资本抽成就合法,这不是法律,是资本的游戏规则。”这种双标现象,深刻地折射出监管体系的深层矛盾。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一种吊诡的现象。当我们试图用高科技解决问题时,却发现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共享单车从最初的“免费骑行”吸引大量用户,到后来“押金难退”引发信任危机;外卖平台从“高单价”吸引骑手加入,到如今“算法压榨”让骑手苦不堪言。如今,网约摩托车似乎也在重蹈这种资本逻辑的覆辙。尽管平台宣称“10%抽成是行业良心”,但对比网约车初期的“烧钱补贴”策略,这种“低抽成”更像是“放长线钓大鱼”的前奏,后续可能隐藏着更多的资本算计。
面对“网约摩托车”引发的争议,监管部门似乎陷入了“非禁即放”的二元困境。有的城市选择“一刀切”禁止,结果导致“黑摩的”转入地下,更加难以管理;有的城市则选择“包容审慎”,却又面临着安全与秩序的双重挑战。
当“网约摩托车”以“5 元起步”的姿态闯入县城市场时,它改写的不仅仅是百姓的出行规则,更牵扯到城市治理的诸多方面。它的最终走向,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资本扩张与城市治理之间找到平衡,能否在效率优先与生命至上之间建立共识,尽可能地确保每一位骑行者和乘客的安全,同时兼顾城市的交通秩序和经济活力,让“网约摩托车”真正成为县城发展的一股积极力量,而不是资本肆意扩张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