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流动的,不需要争先恐后。这意思,不是倒地躺平,任一重又一重的海浪拍击麻木的灵魂,而是持续地探索,任何时候都拥有想做就做的勇气。

去年,快三十岁的时候,我做了一件“大事”——半脱产学英语。

在公司的年资摆在那里,工作第二年就升成了公关总监,我早就开始带实习生,被叫一声“老师”,还常常为他们争一争福利。在职场上继续“升级打怪”,似乎才是约定俗成。此时,我却往后退了一步。

我来自江苏南通的一个四线城市。父母聚会,攀比的只有孩子读书好不好,至于怎么学,如何学,为什么学,没人提,也没人关心。在理科班,75个同学中只有包括我在内的12名女生。高考的结果是,我们班只有5个人没有考上一本或二本。这可怕的升学率,像是工厂里高质量的统一配件。比学校分数线高出近30分进入一所211大学后,我上了传媒英语专业。我喜欢传媒,厌恶英语。可是学校里教的,却只有英语,没有传媒。心理是逆反的,态度是抗拒的。英语,就是不想学。2017年,我已经毕业加入了一家朝气蓬勃的公司。老板去哈佛大学做演讲,我作为公关代表要陪同,结果却被拒签,这让我对英语的好感降到了最低值。甚至简单回答一个“YES”我都不好意思开口。

最终促动我下决心拔出这根刺的,是因为一次“羞辱”。我所在的行业风头正健,去年初,很牛的老板带着一个国家元首级的人物来中国考察。从北京到上海再至成都,每条业务线的负责人都与其用英语汇报交流。我是唯一的例外。在一次沟通会上,作为主导人,我用了两个西装笔挺的翻译。我说一句中文,翻译说一句英语。活动结束的合影,我主动避不入镜。那天晚上我一直问自己:在我们这样一个国际交流频繁的工作平台,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对英语的怨念,是时候来个了断了。

“我需要‘整块’的时间来学英语”。当我提出这个要求时,中国好老板以为我想留学,甚至打算转我学费。最后,我以居家办公但领全薪的方式开始了“自我救赎”。我决定花一年的时间,将BEC(商务英语证书)初级、中级、高级证书统统拿下。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从一开始每天两小时,到后来一天十个小时,我“扎”了进去。投入程度,简直有点“魔怔”了。骑车去上学,我塞上耳机听英语;给狗狗洗澡,我对着它背英语课文;针对53个商务话题,每周日上午7点到12点,在和平公园的24小时图书馆和口语搭子练习,坚持了6个月……也因为我的“魔怔”,我一次就考过了BEC初级和中级,中级的口语甚至达到了175分,要知道高级的口语通过线是180分。我自信地表达,朋友说我成了“话痨”。

证书不是目的,而是在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真真实实地获得自我提升。并且,还有意外收获:过去一年,我花了不少钱去上各种各样的英语辅导班,却偶然发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里有上外英语教授的英语班,一年6-7套课程,只需要4300元。最打动我的是,里面的综合英语课程是我当年大学英语专业里最重磅的一门课, 并且这个班可以连学3年,还配有英语专四专八考试的资格;此外,专升本的课程五花八门。作为正规大学生,以前我可看不上这些。但没想到的是,课程资源中还有许多我想学习的内容。三年后,甚至还能去考复旦大学的金融系,我终于找到了终身学习的方向;我走进许多图书馆。有名气在外的,还有社区层面的。 一些党建服务中心,里面有图书馆,还有健身房,学习也变成了一种享受。图书馆里,我曾被一个40多岁的人拉住问:我看你在看新概念三,你有什么学习心得?那天我们交流了2个小时,真好。

上海是个宝藏城市,大家都知道它的千般好、万般好。很多人以为来上海就是来生活工作的,其实来上海还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的英语学习还在路上,我的人生学习不会休止……

原标题:《十日谈·人生的“证”明 | 羊毛:从“哑巴”到“话痨”》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蔡瑾

来源:作者:羊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