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个事,有点小感慨。
去看沙发。设计师介绍了两个品牌。红星美凯龙,这两个品牌店恰好挨着。
逛完A家出来,B家的导购就堵住了。顺势进去,直接带到意向的款式跟前。
一通试坐,拍,捏,按,量......导购发话了:姐,我看你刚刚去看了A家,她家的太贵了,性价比不高。
我一愣,那么直接吗?
导购小姐嗓门很高,我看了眼不远处刚刚带完我的A家导购,不禁嘘了一下,你小声点,不怕人家听见?
B导购稍稍控制了一下,没一会嗓门又高起来:我们是上市公司,那个谁谁谁都给我代言了。同款沙发,我家的价格只有她的家2/3。他们小品牌,给设计师至少10%,他们的货根本就卖不出去。很久他们都没有卖货了......叭啦叭啦。
这么明目张胆踩低隔壁商家,揭行业潜规则,虽然很让我长见识,但是出来后看到A家导购,仍然有点不好意思。
回到家后,还没坐稳,就接到A导购的信息:姐,你还在商场吗?有看到合适的吗?
一看到是A的头像,我就知道A对B的报复来了。
果然,公式性地蛐蛐完自家的品牌优势后,A导购开始了:不买我家的没事,您看好哪个品牌了,我帮您把把关。
然后就说到了B品牌。我说B品牌的性价比不错。
A导购先扬后抑,先夸后贬,一副理中客的样子,显然也是老手了。
我一下来了兴趣,顺带又问了另外两个品牌,想看她是不是只针对B品牌或B小姐。结果她是这么回的:
A导购有礼有节,真诚满满,要知道在现场的时候,她从头到尾可都是板着脸的。大概是被B刺激到了,变得如此贴心主动。
不知道我走后,她们有没有打起来。感慨的点有两个:
第一,传统的营销,有一个大忌,千万不要贬低竞争对手。因为贬低对手,消费者首先会怀疑你的人品,进而怀疑你的产品。
但是时过境迁,现在的竞争都这么不讲武德,都直接开撕了吗?
或者是人民群众对于“人品”和“产品”,已经有了新的评判标准;更或者说,消费者已经把人品和产品充分剥离,管你人品不人品,对我有利的,就是好的。
于是想到激战正酣的京东美团之战,记得京东的第一个檄文《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一上来也是直接啪啪猛踩;然后是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的互扇。
但是很显然,开战一方的京东,并没有因此失去更多口碑,真理也没有越辩越明,一场烂仗,为的是打破秩序,重新划分地盘。
作为第三方的消费者,自然也乐得看热闹。眼见你起高楼眼见你宴宾客眼见你楼塌了,咬来咬去多难看,好赖都是一个瓜。
另外,消费者惰性使然,或者是信息壁垒所至,对于产品的了解,更多时候只能停留在商家的介绍和投喂,你怎么说我怎么听。
如果有人愿意揭对手的短,透露更多的行业及产品内幕,嚼烂了喂给消费者,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大家别忘了,进攻的双方往往夹带私货,不仅不全面客观,更恶劣的还会造谣误导,恶性竞争到最后,谁是受害者或获益者,只有天知道。
第二,B与A这样的互踩,肯定不是第一次了。
长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不知道是否容易抑郁,抑或会不会把工作中的情绪,带给身边的朋友家人。
但是想明白了第一个问题,看透了竞争的本质特性,那么对于工作的环境生态,应该也没那么在乎了吧?因为受不了的,早就离开不干了。
剩者为王,有句话叫“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环境待久了,或许就可以做到“我从花中过,片叶不沾身”。
第一步,为了利益用力贬损对手;第二步,如果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那么接下来还会干出什么事呢?
商家的烂仗看起来热闹,表面上有利于消费者,但是伤害最深的,却是整个的商业及社会生态。而最终的回旋镖,终将会落到每个人头上。
其实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是产品货真价实,商家童叟无欺,买个东西不用大费周章做绝功课,更不用怀疑这个怀疑哪个。
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
当然,我也就买个沙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