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论文”评价机制催生造假,而部分期刊存在“交钱即发”的灰色产业链。

文 | 一一

近日,媒体记者在知网查询发现,多篇妇产科领域的论文中出现“男女不分”的情况,在实验对照组和观察组中提到有男性患者,他们患的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产后出血等。

这些妇产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因出现“男性患者”而引发舆论广泛争议。在涉及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产后出血等女性专属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将男性纳入患者样本,甚至出现“男性产妇”等违背医学常识的描述,暴露了学术审核机制失效、论文代写产业链等深层次问题。


护士论文现“男性子宫肌瘤患者”

5月4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络流传。


涉事论文原文

网友发现,论文第一部分写到“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4-55岁”。论文中提到,选取的样本为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这组数据堪称魔幻——对照组40人里27男13女,观察组28男12女,男性占比近70%,男性比女性还爱得子宫肌瘤?真是离谱到家了。

这篇论文明明开篇就写着:“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针对子宫肌瘤的研究,对照观察组病例中不可能包括男性患者。

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国知网查询该论文看到,该论文在线公开时间为2017年11月29日,论文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霍文静。该论文于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5月5日傍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此事件发布了情况说明:

5月5日上午,我院关注到网友反馈的相关论文信息,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工作。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我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齐鲁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秉持“零容忍”态度。感谢广大网友关心。


齐鲁医院微博截图


男患者多次出现在妇产科论文中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算是及时处理了一件学术不端的事件,但记者们却发现这样离谱的论文居然还不少。

记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发现,有两篇涉妇科论文中出现男性病例,该两篇文章均发表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

其中一篇题为《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联合卵巢移位、阴道延长对患者性生活质量及内分泌水平的影响》的文章于2015年9月发表。

在第一部分资料与方法中介绍: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60例(60%)为男性,40例(40%)为女性;最大年龄为43岁,最小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32岁;观察组中55例(55%) 为男性,45例(45%)为女性……

再度惊现男性比女性患者还多的宫颈癌数据!

另一篇名为《护理干预在羊水栓塞高危产妇预防中的意义分析》的文章发表于2018年2月28日。

文中称:“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治疗出现羊水栓塞的高危产妇14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的患者使用精心的护理干预,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的护理。其中,实验组有31例女性患者,有34例男性患者,最小的患者有29岁,最大的患者有49岁,平均年龄为(35.51±3.7)岁。对照组中有32例女性患儿,有33例男性患儿,最小的患者有28岁,最大的患者有48岁,平均年龄为 (36.52±4.1)岁。”

“高危产妇”病例中不仅出现了“男性患者”,部分患者还被称之为“患儿”。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

此外,记者们还发现——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年刊登的《介入超声对于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效果和应用价值研究》称,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

《大家健康》2015年刊登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要点分析》中写道:“78例子宫肌瘤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33例,年龄26~57岁。32例子宫肌瘤患者出现痛经、17例患者经期延长,经量增多、4例患者便秘、29例患者贫血、22例患者尿频、54例患者存在伴随症状。”

《中国农村卫生》2014年刊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称:“69例患者,年龄20-34岁,男35例,女34例,其中经产妇36例,初产妇33例。”


如何破解学术不端?

按照公众的医学常识,男性无子宫、卵巢等器官,理论上不可能罹患子宫肌瘤、宫颈癌或成为产妇。但论文中不仅出现男性病例,还描述“经妇科检查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等细节,显示编造痕迹实在太过明显。

公开权威信息显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护士涉事期刊名为《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创刊于2014年,主办单位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系目前我国唯一一本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学术期刊。

创刊于2003年的《中国医药指南》,是由中国保健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2024版复合影响因子0.278。公众质疑,这样的学术期刊到底是怎么进行最基本的审核的?

有评论指出,“唯论文”评价机制催生造假,而部分期刊年发文量超过3000篇,存在“交钱即发”的灰色产业链。护士、基层医生为晋升职称而“水论文”,部分通过代写机构完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涉事护士的论文发表8年后才被曝光,“羊水栓塞高危产妇”论文作者表示文章中出现男性病例是由于失误导致的……由此可见,部分期刊的审稿流程形同虚设,相关编辑并未履行基本的审核职责。发表这样完全没人看的论文,以及发表离谱论文的期刊,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论文造假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医疗行业专业性的质疑。有人建言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整改,如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建立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职称评审标准;推行论文数据溯源核查,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年发文量超千篇的期刊开展专项审查,取缔“掠夺性期刊”。唯有建立科学的、具有公信力的重视实际业绩的人才评价体系,才能把医护人员从唯论文评价中解放出来,也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谬、离谱的学术不端问题。

相关新闻

三甲医院妇科医生论文提及64名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患者?工作人员:建议问当事人

近日,学术论文“男性的妇科病”话题引发关注。有网友注意到,福建省人民医院两妇科医生在2018年发布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论文中,引用的两组患者数据,存在高比例的男性患者。


福建省人民医院大门

网传信息——

“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病患超半数为男性?

网传信息显示,该论文名为《腹腔镜联合GnRH-a对不孕伴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作者为福建省人民医院妇科医生韩某龙和王某红。


论文作者为韩某龙和王某红

内文中提及,他们收集了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一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大的45岁,年龄最小的21岁,平均年龄(29.12±2.21)岁;同期手术后应用GnRHa治疗为联合组(n=60)”,另一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大的44岁,年龄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30.12±2.13)岁,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

此外,该论文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而引起的一种病变, 主要以疼痛和不孕为主要特征,不孕发生率高达40%~60%,是女性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两组数据中,男性占比均超过50%。

相关方回应——

争议论文已无法直接显示,需知网搜索下载

该院妇科:有这两名医生,建议找本人了解

5月6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查询发现,该论文发布于《中外医疗》期刊,发布时间为2018年。该期刊主办单位为,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目前,该论文页面已不存在。


论文页面已不存在

通过知网,记者搜索到了该论文,确有提及男性患者,两组数据共有64名男性患者,36名女性患者。

论文中的“方法”为,“100例患者均在经净后3至7天进行全身麻醉下的宫腹腔镜手术,下腹三点式切口, CO2形成气腹。镜下全面检查盆腔各器官和腹膜表面,术中行卵巢囊肿剔除术/粘连分离术异位病灶电凝术/输卵管整形术, 伞端闭锁者行卵巢管造口术, 术毕行输卵管亚甲蓝通液试验,了解输卵管通畅情况。通过手术治疗, 尽可能恢复盆腔各器官的正常形态及互相间的解剖关系。常规生理盐水100ml冲洗盆腔。

术后根据患者意愿决定是否使用取得Gn RH-a治疗, 同意使用Gn RH-a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于术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皮下注射Gn RH-a类药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3.75mg, 国药准字:H20093852) 。每28d1次, 共3针。所有患者治疗后6个月及1年复查B超、CA125水平, 随访观察在治疗1年内的复发情况、受孕情况。”

对此,记者联系到福建省人民医院妇科,工作人员说,韩某龙、王某红系他们科室的大夫,论文相关的事她不清楚,建议等医生坐诊时,现场询问当事医生。

公开资料——

王某红为医学博士,省三甲医院主任医师

已发表SCI论文及国家级、省级论文数十篇

福建省人民医院官网显示,该院系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现有职工1900多人,其中卫技人员170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及高学历人员600多人,国医大师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名,全国名中医2名,福建省名中医15名。


王某红为医学博士

王某红为医学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吴熙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福建省妇科微创与整合盆底研究中心负责人,福建省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指导老师。

长期从事妇科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妇科良恶性疾病的宫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及中西医结合诊治妇科疾病。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省级课题、多项厅级及校级科研课题,已发表SCI论文及国家级、省级论文数十篇。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华妇产科学》第二版,出版专著五部,获省部级科技奖三项等。

业内专家——

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女性特有的疾病,极少发病于男性

5月6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到一位在陕西妇科领域从业多年的专家,她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出现在男性患者身上的可能性极低,它本身就是女性特有的病,在女性激素水平的作用下,才会出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除了心脏中没有发现过,在女性的脑、肺、肾、脊柱、骨骼等部位都有可能出现。”该专家举例道,有些特殊病例,病人脊柱上发现一个包块,而且具有时间性,“如果它在子宫肌壁间,会引起痛经,可在其他地方,它不一定会痛经。”“随着它的增大,就会出现压迫症状,手术后送检,有时才发现居然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导致不孕,且在不同部位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该专家解释道。

另一位医学专业人员表示,两性在亲密接触过程中,男性有可能被种植,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极少见的情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