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我媳妇起的,所有的冷眼与嘲笑她一力承担)

一早晨醒来,就被赵心童的消息刷屏了。

他以外卡身份连胜九轮夺得2025斯诺克世锦赛冠军,成为中国首位,也是亚洲首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创造了斯诺克运动的历史。

这个冠军的含金量非常高,赵心童在半决赛和决赛接连战胜了“火箭”奥沙利文和马克·威廉姆斯。

举个例子帮不了解斯诺克的朋友理解一下这个冠军的含金量。前不久乒乓球世界杯,巴西选手雨果接连战胜世界排名前两名的王楚钦和林诗栋夺得冠军。

这两个冠军的含金量差不多。在斯诺克领域,英国就是乒乓球领域的中国,奥沙利文和威廉姆斯,就是王楚钦和林诗栋。

可能这样对比还不准确,奥沙利文和威廉姆斯相当于刘国梁和马龙。

斯诺克就是英国的国球,这些年如果不是有中国选手参与进来,这个比赛基本上就是英国人自己玩,类似于日本的相扑。

从丁俊晖2016年夺得世锦赛亚军到今年赵心童登顶,中国人一共用了九年时间完成这一壮举。

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人早晚接管斯诺克。因为这个项目实在是太适合中国人。

回头看看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你会发现很明显的特点:中国人很擅长技巧性强的个人项目。

最初为了夺取奥运金牌,中国体育把突破重点放在那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个人项目上,比如射击、跳水、举重、体操等等。

这里边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意味着项目不赚钱,玩的人不多,我们就有机会凭借举国体制超车。

另一个关键词是个人项目,意味着国家可以凭借选拔出天才选手实现单兵突破。

而如果是集体项目,咱们就不灵了。很多时候不是咱们没有人才,而是选拔机制选不出人才。

当年郎平回国执教中国女排,一个条件就是队员选拔必须自己说了算,各地方不能强行往国家队塞人。

集体项目先不说,还有一些个人项目中国始终难以突破,比如滑雪、网球、赛车、高尔夫……还有斯诺克。

这些项目难以突破的原因,要么是市场化程度高,玩的人多,竞争比较激烈。要么是训练比赛价格昂贵,一般人负担不起。

但是我们发现,近两年这些项目正在不断地被中国选手突破。并且是以非举国体制的方式。

换句话说,在这些项目上实现突破的中国选手,往往不是国家培养出来的,而是自掏腰包练出来的。

比如滑雪选手谷爱凌、苏翊鸣,网球选手郑钦文,斯诺克选手丁俊晖、赵心童,高尔夫球选手殷若宁、李昊桐,F1车手周冠宇……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恰恰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重合,中国家庭开始有能力资助子女训练、比赛。

所以这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儿。

而且相比于更加注重力量的网球,中国人更胜任强调技巧的斯诺克和高尔夫,相信中国在这两个项目诞生更多世界级选手就是早晚的事。

尤其是赵心童夺冠这么一刺激,练斯诺克的孩子就更多了,反倒是英国人在斯诺克上出现人才断层,如今还是一帮70后在打天下。

照这么下去,中国人接管斯诺克指日可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