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恒(化名)的工作已经定了,待遇很不错,我们都替他高兴!”4月20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宁赐栋翻开重点群体就业跟踪帮扶台账,欣喜地记下学生的就业去向。
停笔后,他再次把所负责的3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台账翻看了一遍,重点关注了还未明确就业去向的几名学生。
“一对一”托举梦想
“我们为每一名重点群体毕业生建立了帮扶台账。”西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杜勇随手翻开一份帮扶档案。
档案里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基础信息、帮扶举措、技能培训、就业去向等内容。每份档案都标注着不同的提示,如家庭经济困难、学业预警、心理问题等,提醒老师重点关注。
档案显示,宁赐栋帮扶的学生吴宇恒,除了家庭困难外还存在学业问题。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他在大一、大二时创业做电商。因为忙于创业,导致几门科目“挂科”。
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后,宁赐栋第一时间和吴宇恒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困难和想法,鼓励他要以学业为重,毕业后先就业再创业。
宁赐栋还联系了吴宇恒的任课老师,开展课业辅导,让他能够顺利通过重修。
据杜勇介绍,学校通过对重点群体毕业生摸底调查,建立动态跟踪帮扶台账,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老师通过定期回访、电话沟通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记录重点群体毕业生家庭情况、专业能力、就业意向等;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精准跟踪和持续关怀,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全力为毕业生铺就温暖求职路。
提升就业竞争力
“我们学院的领导和老师有个习惯,每次外出开会时都会随身携带重点群体学生的简历。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向企业推荐,力争让我们早就业、稳就业。”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生翟星乐(化名)在老师的推荐下,在2024年秋招时早早落实了工作。春节前,企业正式发出通知邀请她毕业后入职。
“我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对家庭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翟星乐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往往是缺乏职业规划指导、实习机会、求职渠道等。为此,西北大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支持。企业推荐、技能培训、简历指导、模拟面试、职场礼仪……多种帮扶措施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获得更多机会。
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陈天琪(化名)也很早就落实了工作。她认为自己能够顺利就业,离不开学校为她提供的培训。“学校在帮扶过程中,专业导师和辅导员会根据我们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培训。也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我在求职过程中更加自信、从容。”陈天琪表示,大方的仪态和得体的谈吐成为她求职中的加分项。
据悉,西北大学依托“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两大平台,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举办职业规划、简历指导、面试技巧、备考辅导、实习实践等多方面的帮扶指导活动,提升学生的求职素养。
围绕西部基层就业、基础教育就业、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等目标,学校全面实施“培根育苗”“园丁助长”“宏志助航”等专项计划,强化精准化、靶向化、分类化指导。邀请企业导师进校园,分享行业前沿知识,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实习就业机会,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激励与自信的双重助力
帮扶行动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激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4月21日,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仵昕怡(化名)正在等待公务员的入职通知。家庭经济困难的她在大三时曾经很迷茫。
“老师,我是该考研还是该考公?到底该如何选择?”仵昕怡多次找辅导员倾诉自己在学业和生活上的困惑。辅导员告诉她考研该做什么准备,考公要如何备考,像知心好友一样和她聊天、分享美食,疏导她的情绪。
经过深思熟虑,仵昕怡决定考公。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新增了政治理论板块。对于新增内容,她有些拿不准。辅导员得知后就帮她收集资料,推送模考题和培训信息,给了她很大的帮助。
下午1时,仵昕怡的手机响起提示音:广发银行校园招聘、绿源2025校园招聘……这是老师转发的招聘信息,提醒未就业的学生及时关注。
“‘一对一’帮扶的重点在于精准,老师会根据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特长和就业意向,实时通过微信、QQ等平台将岗位招聘信息定向推送给相关学生,保障就业信息及时送达。”就业中心主任丁莹莹表示。
西北大学为重点群体学生优先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24365”等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专项活动,全力帮助有就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记者 郭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