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内地的穷游党都“抠搜”到啥地步了?在去香港旅游的一些游客,晚上过度的地方,竟然选择了在一些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
只见夜晚的快餐店横七竖八躺趴了人,背包一放就当枕头。
有香港网友拍照吐槽,没钱还出来旅游?睡大街也不嫌丢人!
这穷游啊,到底是享福还是受罪?
一场意外的"避难潮"
五一假期的香港,游客如潮水般涌入这座不夜城。
白天他们在铜锣湾、尖沙咀等地打卡拍照,大包小包采购手信,入夜后,却有不少人选择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落脚点”,竟然是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
有人蜷缩在座椅上,用外套当被子,有人把背包垫在脑后,趴在桌上打盹,店内的冷气呼呼地吹,让疲惫的旅人得以在这个陌生城市的深夜里寻得一处庇护。
这一幕被本地网友拍下发到社交平台,立刻引发热议。
有人直呼,没见过这么寒酸的,说这些游客"丢人现眼",也有人感叹酒店价格太离谱,体谅游客们的无奈之举。
翻开订房软件一看,原本四百港币的经济房标价飙到一千二,四星级酒店更是要三千起步,入住率高达九成。
深夜的快餐店,本该是疲惫市民的休憩之所,如今却成了临时旅舍,店员们有时也很为难,既要维持正常营业,又不忍心轰走这些实在无处可去的游客。
有的店铺索性默许了这种“借宿”行为,只要不影响其他食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事说白了,还是供需失衡闹的,香港寸土寸金,经济型住宿本就不多,赶上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可这帮年轻人也是够拼的,宁可挨个晚上这么折腾,也要在白天把香港的大街小巷都逛遍。
一场关于"穷游"的社会辩论
隔天发在社交平台上的争论就像山火般蔓延开来。
“没钱就别来旅游”这样的言论引爆了新一轮的口水战,本地网友们吐槽这些"穷游客"占用公共空间,影响市容市貌,内地网友则反驳说,游客们也在为香港经济做贡献,何必上纲上线。
说到经济贡献,还真不是吹的。
数据显示,近两年五一期间香港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50%,餐饮业营收更是创下新高,这些"穷游客",还真不穷。
深水埗的老街区这几天格外热闹,这个香港最接地气的区域,成了精打细算的游客们的新宠。便宜的小旅馆、地道的茶餐厅、价格实惠的小店,让游客们能用最经济的方式体验香港的市井生活。
有趣的是,这些年轻游客的消费方式跟以往大不相同,他们不再一味追求奢侈品,反而热衷于打卡网红店、探访老字号。
白天省吃俭用,晚上挤快餐店,为的就是能在预算内把香港玩个遍,这种游”方式,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确实暴露出香港旅游配套设施的短板,青年旅舍太少、经济型酒店供不应求,这些问题不解决,类似争议还会继续。
新加坡早几年就开始大力发展胶囊旅馆、青年旅舍,既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又避免了社会矛盾。
在这场争议中,年轻一代的香港市民反倒显得更包容,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出游经历,表示理解这些游客的选择。
毕竟谁年轻时没穷过?背包客文化在欧美更是司空见惯,何必大惊小怪。
网友的看法
深圳到香港的单程票都要小一百,真穷也来不了好吧,另一位网友的评论获得了上万点赞。
我在日本住过胶囊旅馆,整洁又便宜,香港为什么不能多建一些?有网友提出建议。
就是就是,新加坡的背包客旅舍那么多,我们却还在纠结这些,接连的和声附和不断。
倒是有网友一针见血,地价太贵,投资回报周期太长,谁愿意干这个?
也有不少人在评论区讲述自己在对内地人在香港“穷游”的看法,称连食物都不会再在香港购买,但众所周知的是香港的物价在对比内陆的情况下,确实高出不少。
但是都已经说是“穷游”了,又何必在乎在乎游客是不是真的在香港消费了呢?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去旅游能见识到不一样的风景。
网友的反应更是褒贬不一,对声讨背包客的人更是已“有色眼睛”来回应,看不起这些的评论。
对于这些话也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此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
有人说这事丢了内陆人的脸,但换个角度想,这不正说明香港还是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吗?
就算住不起酒店,年轻人还是想方设法要来看看这座城。
香港这座城市在变,游客之间不同的需求也在变,有碰撞才有进步嘛。
现在政府也重视起来了,市民的态度也越来越包容,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种“借宿”现象自然就会消失了。
信源来自—香江观澜:香港创新求变迎“五一”客流高峰
环球网 2025-05-04